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猜对特斯拉来说,最有竞争力的公司可能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
2020年12月,特斯拉CEO、“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面对媒体提问时,这样回答。
很快,一年时间过去,如果依旧有人对他问出同样的问题——马斯克或许只能给出相同的答案。但支持他答案的论据,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驾乘“科技之舟”的第四次出海在以科技为主导的产品领域,不得不承认海外企业占有“先天优势”。从技术积累到人才储备,我们一直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但如今电动汽车革命归功于中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民族工业不仅要出海,还要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处于年末的广州车展被认为是全年的收官之战,在这场“汽车市场风向标”中,中国品牌、跨国车企纷纷亮出了“杀手锏”。
透视2021年广州车展,可强烈感受到汽车行业和市场正在发生的双重变化。一方面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剑拔弩张,新能源汽车见效成势,智能化如潮涌至;另一方面自主品牌集体上攻,造车新势力集聚扩张。241辆新能源车型参展,同比增长70%;自主品牌展出新能源车型达153辆,占据近六成总份额……
一系列数据均在表明,借着智能电动化浪潮的机会,中国自主品牌已发展到空前高度。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指出,2021年1-10月全球广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702万台;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总份额的51%,10月更是高达61%,占据全球绝大部分份额。
这一年里,中国汽车出口也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以上汽集团为首,奇瑞、长城、吉利等出海“主力军”,以及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纷纷摩拳擦掌地欲要在国际舞台上奏起时代新篇章。
回顾历史,第一次我国企业出海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以OEM贴牌代工为主。第二次出海以海尔、海信等家电企业为代表,产品极具性价比。第三次出海则以猎豹、APUS、赤子城等一批互联网工具型产品企业为代表。
第四次出海,是在中国制造进行了中国“智造”的升级之后,以华为、大疆等为代表的企业,用技术实力向国际市场的新一轮“问剑”。这一轮“问剑”,并不仅限于能够占一席之地,更要以技术优势形成市场壁垒,成为国际市场中的“王者”。
比如,华为承建的多个运营商5G网络体验世界排名第一,全球终端连接数超过10亿,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又比如,大疆旗下的无人机品牌占据了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成为了行业绝对的独角兽。
再比如,抖音国际版TikTok自2017年正式进军国际市场开始,短短三年时间下载量超过Facebook,成为全球iOS和Android平台合计下载量最高的应用……
北京时间9月27日晚,TikTok发布公告称其全球月活用户突破10亿
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3-5年是中国品牌出海的历史性时间窗口,2021年中国大规模品牌出海的良好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配合这样的窗口期,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敢为“世界先”,显然给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佳良机。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的汽车产业融入第四次浪潮,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王者”——是每一个中国汽车从业者、乃至每一个中国民众都亟待发生的时刻。
谁能挑起中国制造的大旗?汽车产业——典型的大投入、长周期的行业,技术空前复杂、难度绝对最大。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汽车产业是一个亟须重点发力的领域。但相比国际汽车巨头,中国汽车产业起步晚、基础差,一直处于追赶期。
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距今也已经有30年时间。但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摆脱产品质量差,安全性能差的印象。2005年的陆风汽车进军欧洲,第一次参加Euro-NCAP碰撞结果“惨绝人寰”;2年后华晨尊驰参加碰撞测试,结果也是“不堪一击”。回想起这些种种,不用说企业,在普通国人心里也是泛起苦涩。
困境终于迎来转机。在观致3于2013年获得欧洲碰撞五星,2019年上汽乘用车以旗下MG HS和纯电动MG EZS双车型一举斩获Euro-NCAP碰撞测试五星安全评级,同时打破了六年的寂静。尽管同年度爱驰U5仅得到三星的成绩,但这也绝对是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
在被称为汽车产品“试金石”的欧洲,上汽乘用车的Euro-NCAP五星碰撞结果可谓彻底挽回了中国造车的颜面,也为其产品走向全球提供了一个契机。目前,上汽乘用车旗下产品已销往66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和澳洲多个高能级细分市场实现领跑。
今年以来,作为中国车企海外销量NO.1——上汽集团的海外整车销量首次突破了60万辆,实现行业绝对领跑。上汽集团海外市场的破竹之势,引起了国内车企的连锁反应。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乃至新势力中的蔚来、小鹏,都在加快对海外市场的谋篇布局。由此,中国汽车产业正式进入了“大航海”的时代。
面对苛刻严格的欧洲标准和更为挑剔的海外用户,中国品牌是如何一步步杀出重围?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进一步爆发的秘密。
上汽智能全球模块化架构SIGMA
技术底座打得牢,产品力足够强悍是关键原因。架构造车时代,上汽乘用车新推出的SIGMA架构满足全球100+市场法规要求,高强度钢应用比例超80%,让从此架构诞生的车型有着达到全球最高安全星级和保险星级的实力。基于SIGMA架构开发的荣威iMAX8,在今年年中的中保研C-IASI碰撞测试——3大测试项目7个小项目全部获得G(优秀)评级认证,成为唯一获得“7G”的MPV车型。
着眼于全球市场,上汽乘用车产品按照远高于ECE R100(欧洲电动汽车电安全认证法规)进行研发,并在国内先锋性地制定了更严苛的企业标准—360°柱碰电安全,为新能源汽车征战全球市场再添安全品质砝码。
机会的“天枰”正在倾斜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提供智能出行产品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推动全工业链智能制造的责任。国资委8月19日在扩大会议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过去的几年间,从“中国制造2025”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顶层文件”都对中国品牌的发展做了着重的强调;中国多年来持续地支持和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稳定的鼓励性政策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更是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充分的优势;而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科技创新,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下迅速缩小差距,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围绕上汽集团战略布局,上汽乘用车已构建“数字化研发+智能制造+数字化供应链+数字营销”的全业务链数智化转型创新,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在12月8日重磅发布的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名单中,上汽乘用车成为全国8000家申报企业中唯一获此国家级荣誉的中国车企。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遴选是基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全面评估企业的能力,选择实施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高的企业,为中国工业和制造业智能化的演进树立标杆。
在百年未遇的浪潮之下,上汽乘用车以汽车制造与设计、动力总成、新能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技术布局,依托集团“新四化”战略全力推动企业向科技公司转型,以全球累计申请5000+专利加强“新赛道”中的竞争力,为企业构建了一道坚实的创新护城河。秉持“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上汽乘用车不断加速智能网联技术的研发,全力打造以软件驱动为内核的高科技汽车产品。
基于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的积累和前瞻研究的不断落地,上汽乘用车今年以来向行业投出多枚“重磅炸弹”。年初,在智驾领域,基于驾驶决策控制方面的技术积累,打造了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PP-CEM™,以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视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5G-V2X技术和高精度地图构成,构建了全球唯一的全天候、全场景、超视距、多维度“六重融合式感知体系”;年中,在智舱领域,基于超百万智能汽车的数据和用户行为反馈,推出了国内首个量产多核异构融合式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洛神OS,实现T+X自进化的AI语义,依托上汽百万互联网车主与阿里3亿智能家庭构建的全球最大语义库,造就了智舱的跨时代进化;后续全新一代纯电架构、电池平台等关键技术,也将陆续实现量产。
坚实的全领域技术底座构建,前瞻的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布局,加之上汽乘用车自身多年的品质和智能制造沉淀……这一路走来,是品牌不断向上的突破。
尽管特斯拉仍走在前面,丰田、大众、甚至BBA等巨头也在奋力大象转身,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百年汽车工业的“中国时间”已经来临,机会的天枰已经向我们倾斜。自主品牌要抓住窗口期,以利刃出鞘之势冲出“包围圈”。
尾声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汽车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认为:“美国特斯拉公司带给中国的一大启示,即在于打破了只有大型汽车企业才能做好新能源汽车的神话。”
对中国自主品牌来说,这既是一则警钟,也是一道通路。特斯拉确实走的比较早、比较前,但我们应该对自主品牌有足够的耐心,更可以预见的是,在技术自主、科技自强的国家战略下,中国能够挑战特斯拉的自主品牌,不远的未来绝非仅一家。
而对于马斯克来说,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持续深耕、快速推进也是对他一年前预言的重要佐证。
(本文首发APP,作者|科技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