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环球报道:北方人更适合做喜剧吗?

时间:2022-10-31 09:50:29       来源:钛媒体

李诞说:“米未是我的大学”。

这是作为《脱口秀大会》的灵魂人物,李诞在《一年一度喜剧大会2》上做导师时候吐露的心声。


【资料图】

作为坐标南北的两个喜剧节目,同一时间段先后上线,豆瓣评分、喜剧效果、嘉宾阵容,甚至是上热搜的次数,都一直拿来被比较。

在“领笑员”周迅、那英作为娱乐圈前辈被脱口秀观众嫌弃了几期后,《脱口秀大会5》请来了王濛坐阵评委席。

这个此前在冬奥赛事期间凭借东北味十足的解说不断造梗,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的运动员在脱口秀的舞台上同样展现了东北人惊人的喜剧效果和幽默天赋。

而不管是《脱口秀大会》本身还是隔壁被拿来比较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都少不了东北人的身影。

李诞是内蒙人,东北人那英更是在《脱5》做完领笑员之后,马上就变身《喜剧大赛2》的飞行导师,而替代的是上海人徐峥。

北方人似乎在喜剧市场占尽风头。

脱口秀大会上,江梓浩讲了一个自己作为南方人在公司被北方同事“霸凌”的段子:北方员工们个个是春晚小品十级学者,不懂“宫廷玉液酒”“公鸡下蛋”的自己会被强行补课,被要求熟读背诵他们眼中耳熟能详的经典小品梗。

(图片截自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录制地点在山东青岛)

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自己作为南方人对咋咋呼呼的北方喜剧的接受无能。

甚至有数据显示,近几年春晚收视率都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春晚受众似乎以北方为主。

而部分北方人也同样不理解“无厘头”的幽默。

在笑果和米未出手之前,德云社、大碗、麻花、辽艺等也都是北方风格的喜剧。东北人真的更会做喜剧吗?相比南方喜剧,东北喜剧真的更受欢迎吗?

01  单口喜剧西学东渐,喜剧演员北水南调

1990年香港演员黄子华把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带到了香港,意译为“栋笃笑”。

“栋笃”= 站着,“笑”= 使人发笑。

很多非粤语区人士对黄子华知之甚少,但却对他的一系列社畜表情包印象深刻。

黄子华的“栋笃笑”影响了一批喜剧工作者,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由此创立;李诞在广州读书时接触到黄子华的栋笃笑表演,才开始知道脱口秀这件事。

在早期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以及后面流量爆发的几季《脱口秀大会》的加持下,脱口秀迅速在内陆落地生根,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表达方式。

“海派清口”后继无人,上海很快又将脱口秀打造成为新的文化标签,但聚集在此的广大脱口秀演员们生动演绎了什么叫“喜剧的尽头在东北”。

被李诞调侃为“笑果文化九大(淘汰)天王”的九人中北方人含量为100%;被称为脱口秀天花板的周奇墨来自辽宁营口;以学霸姿态在第三季闯关的“黑马”李雪琴更是带着一口纯正的铁岭方言。

除了脱口秀外,当前本土化喜剧市场上,开心麻花、大碗娱乐在喜剧IP化上的成绩显著;德云社几乎成为大陆相声的代名词。

前者北京起家,头部演员如沈腾、马丽、张小斐等均来自东北,哪怕是湖北人的贾玲也或多或少带着一点东北口音。

后者里,前辈们一水的北京、天津人,新生代中,参加真人秀团综的14个徒弟里6个都来自东三省。

南方喜剧呢?

《2022龙腾虎跃大湾区广东卫视春节晚会》作为南方晚会,三个小品节目里两个都来自北方演员组合,且均为此前《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有过精彩表现的新人喜剧演员。

身处港式茶餐厅的布景中,但大锁扮演的顾客还是会不经意间在口音中暴露东北基因,南方节目尚且如此,往北一点的语言节目更是北方人的天下,夸张一点的几乎是东北专场。

其实,虽然赵本山、沈腾等东北语系的喜剧演员都凭借春晚打开了大众知名度,但是春晚却是一个最注重地域多样性的节目。

1983年第一届春晚上,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严顺开先生就表演了节目,成为春晚小品的开山鼻祖。

饰演济公的游本昌先生也是标准的南方喜剧表演形式,同样上过春晚,但是南方喜剧并没有抓住春晚的先发优势,而后几十年,别说南方特色的喜剧,就连南方喜剧演员也很少。

02 为什么北方人看上去更会做喜剧

或许是为了照顾南方观众,近几年春晚也推出过南方喜剧节目,例如2020年谢娜、肖战、鞠婧祎、杨迪等人出演的四川方言小品。

虽然是当年最受关注节目,但口碑两极分化,不少网友都表示“好尴尬”“不好笑”,在这其中“听不懂”的声音也不小。

观众对南方喜剧节目接受度不高,语言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

秦岭淮河以北和四川、云贵等部分西南地区,都算“北方语系”,北方语系内各地说话虽然有差别,但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基本都能听懂。因为他们“变调不变音”——发音是一样的,只是音调和语气有些差别。

而南方不管是川语系、江浙语系还是粤语系等等,语言都自成一派。

南方方言喜剧走不出去,因为北方人听不懂;而走出去的南方喜剧演员几乎不会带有浓烈的南方语言特色。

岳云鹏初学相声第一件事就是改掉河南口音。但是东北口音的普适性就不会让人有“听不懂”的困扰。

哪怕是这两年大火的脱口秀演员徐志胜、何广智等,带着浓烈的山东口音并不影响他们演出。

甚至徐志胜的因为口音带来的“hin好”“win号”“jio症”等已然成梗,顺丰同城急送就结合了“win号”梗,让他成为“首席win健官”,强调送货“又快又win”。

很多东北人都坚信自己说的是标准普通话。

相比于南方人从头学普通话,和普通话高度相似的东北方言可能也实在难改。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李雪琴上一秒还在请教何炅怎么才能说好普通话,下一个镜头就脱口而出“老妹儿”。

除了语言,东北人的喜剧天赋也有来自于环境的塑造。

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极低,时间极长,所以东北人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户外活动,在漫长且无所事事的冬天,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聊天。所以李雪琴说,东北人的幽默是从天气里来的。

浙江一档节目在分析南方喜剧发展的瓶颈时,也提到了南北方群众在文化消费方向上的不同。

东北三省从辉煌的赵本山时代走来,从传统的二人转、小品到后来强势的乡村情景喜剧,让红底碎花、红棉袄绿棉裤以及麻花辫都成为了东北特色文化标签;

京津冀与相声文化密不可分;

从山东、天津一路向西到陕西、四川一直到兰州,快板曲艺源远流长;

江浙一带“说”中带“唱”,评弹南词、昆曲越剧,吴侬软语百转千回;

地处一线的北上广深最先实践了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型,剧院剧场建设遥遥领先,让戏剧、音乐剧、演唱会遍地生花。

不同文化消费的耳濡目染之下,天津街头人均捧哏大师,天津相声教育可能只需来自生活,而江南一代艺术职校讲解相声曲艺可能就稍需用力。

03 演员分南北,节目可能不再分南北

从目前两档火爆的喜剧综艺节目的口碑来看,虽都在综N代的阴影下求存,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口碑还没有遭遇《脱口秀大会》那样的滑铁卢。

从演出形式来看,这几年火爆过的南方演出形式:不管是周立波、李伯清、黄子华还是现在李诞带领的笑果,几乎都偏向单人脱口秀。

喜剧是冒犯的艺术,脱口秀尤其是。

脱口秀表演不管是国内国外,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说教意味,有人认为脱口秀“针砭时弊”,有人认为脱口秀演员为了流量,没有底线地挑动对立。

尤其当下脱口秀综艺热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脱口秀演员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每期节目播出,脱口秀台词拼接图就迫不及待地被分享出来千转万转,稍有不严谨之处,从部分言论上升个别脱口秀演员再上升至某一群体,轻则“不好笑”“不会讲脱口秀”,重则“又蠢又坏”。

如何在“讽刺”的同时迎合到大众,成为脱口秀的难题。

而北方小品在故事中穿插主题与立意可能就更讨巧一点。单纯追求喜剧效果的人能收获快乐,看重立意的人也能跳脱赛制慢慢琢磨回味。

不管是南是北,认可的人多了哪还分南北。

北京、上海只是米未和笑果的发家之地,两档高度综艺化、景观化的喜剧竞赛类综艺并不能完全概括南北喜剧现状和能力,但确实在老一代传统春晚型戏剧演员落幕,新一代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扛起了喜剧大旗,为喜剧市场培养输送了新生代人才。

在喜剧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蹿红前,“脱口秀”线下正式演出票价一直徘徊在两位数,甚至5元、10元都是常态,还有很多是免费的“公益演出”。

而就在前几期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有选手提到李诞的脱口秀的门票被黄牛炒至四位数的价格。

在郭德纲开启大规模商演之前,相声也是专属于北方的艺术。网络发达,传播途径改变后,南北喜剧间的差异逐渐被打通,语言和笑料通俗化、全国化才是大势所趋。

(曾挑起过南北喜剧之争的“咖啡大蒜论”)

再次回到开头江梓浩对北方喜剧吐槽上,如果这个段子出现在几年前的第一季脱口秀大会上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毕竟这几年层出不穷的喜剧节目已经不再像早年的“咖啡”与“大蒜”之争那样有激烈的南北冲突。

赵本山的东北喜剧立足于草根文化,在老一辈喜剧演员成为精英阶层脱离地气后,现象级网综《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和《脱口秀大会》再次面向全体民众和平民文化,大获成功。

于是我们能看脱口秀的口号是“人人都能讲五分钟脱口秀”,喜剧大赛那边的热搜词条是“喜剧大赛在演我”。

喜剧演员有南北之分,但戏剧节目的南北之隔越来越淡,或者说,愿意突破地域限制服务于全国人民的喜剧才能有更多的受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