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条腿能走出下降通道吗?
营收利润双降,陆金所控股的三季报有些“寡淡”。
(资料图片)
11月24日,陆金所控股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131.93亿元,同比下降了17.2%;实现净利润13.55亿元,同比减少了67.1%。
财报发布后,资本市场快速做出回应,公司盘后价格一路下挫超16%。
作为金融科技中概股龙头,陆金所控股是为数不多蹚过P2P爆雷潮,硕果仅存的平台之一,除了背靠中国平安这棵大树,其贷款业务、财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商业模式,也让公司有了更多腾挪空间。
剩者为王,这个定律对金融科技中概股并不适应,和其他的金融科技公司一样,2020年10月,辗转上市后,公司股价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冲高,到达历史高位20.17美元后,开始进入到下行通道,现在股价在1美元多徘徊,且仍无明显“抬头”迹象,市值蒸发超九成,只剩40亿美元。
在蚂蚁上市受挫后,陆金所控股成为金融科技股为数不多的优质标的,这样的“稀缺性”并没有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这让不少人陷入了这样一个思考,陆金所控股是否还值得投入?
01营收、净利润双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营收净利润双降,每股收益为0.08美元,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每股0.15美元。
陆金所控股应该也能预计到,这样的业绩很难阻挡来自外部的质疑。因此,在官方发布的财报通稿里,未见太多第三季度本身的经营数据,而是更多聚焦在前三季度这个更宽的时间区间。
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457.97亿元,实现净利润95.81亿元。看着表面数据还不错,但是即便以前三季度为核算周期,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样也表现为“双降”:前者同比微降0.45%,后者同比降低30.64%。
收入构成方面,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陆金所控股收入构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此前财报中的零售信贷收入、息差收入、财富管理收入、担保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业务收入等业务板块,已调整为: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净利息收入、担保收入、投资收入和其他收入这五部分。
三季度内,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为66.72亿元,占比营收的50.6%,成为陆金所控股第一大收入来源。但由于新增贷款销售、客户资产规模和服务费等方面的下降,这一数据还是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3%。
其中,零售信贷促进服务费为63.08亿元,较去年同期91亿元下降30.7%,而导致下跌的原因是新增贷款销售减少和收取率降低,以及公司业务模式的变化使得更多收入被确认为“净利息收入”和“担保收入”(这两项业务收入出现大幅提高在财报中也有明确体现)。
财富管理交易和服务费用为3.64亿元,较去年同期4.67亿元下降了22.1%,主要原因是公司当前产品产生的费用减少,部分被平台服务产生的费用增加所抵消。
净息差收入为46.18亿元,占比营收的35%,在收入排序中位列第二。由于公司增加了对合并的信托融资渠道的使用(截至9月30日,表内贷款余额占所管理贷款总额的36.9%,上年同期31.2%),以及新增消费金融贷款规模增加,期内净息差收入同比大增21.5%。
担保收入为18.63亿元,同比增长44.1%,主要原因在于陆金所控股承担信用风险的贷款规模正在快速增加。
由于投资资产减少,陆金所控股的投资收入三季度锐减至1.68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数据为2.66亿元。
02信贷质量全面下滑在此次财报中,“调整商业模式”是高管多次谈及的一个话题。
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表示:“凭借我们的竞争优势、我们精心调整的战略、我们支持监管的商业模式、我们强大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我们将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陆金所控股首席财务官蔡国强也提到:“面对不断恶化的宏观经济逆风,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提高运营弹性。”
早在上市以前,无论是出于监管合规、还是出于与大平安集团更好地协同发展,陆金所控股就已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战略方向,当时的目标是,向着放贷服务和财富管理“两条腿走”的方向迭代:前者的资产主要由平安普惠提供,后者由陆金所平台承载。
这也是公司上市期间,不少资深美股投资人表示看好陆金所控股的关键。因为在他们眼中,陆金所控股的商业模式同时满足了贷款需求和财富需求,很像WealthFront+Funding Circle的集合体,这让这家金融科技企业的商业价值更具说服力。
然而从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陆金所控股的财富管理业务始终不见起色,甚至在还在不少指标上出现了下滑趋势。
三季度内,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平台上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年化收益率为34.7个基点,较二季度的43.1个基点出现大幅下滑。财富管理交易和服务费用仅获得3.64亿元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区区2.8%。
截至2022年9月30日,客户总资产为4168亿元,较上一年9月30日的4251亿元减少了2.0%。
这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何陆金所控股不断强调自己的梦想是两条腿走路,但始终被市场认为是一家放贷机构。
对于一家放贷机构来说,除了需要考核贷款余额、新增贷款、规范利率、主要流向对象等指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重点关注逾期和不良的发生。这是考验一家金融机构风控能力的“七寸”。
截至2022年9月30日,陆金所逾期天数(“DPD”)30+的拖欠率为3.6%,而上一季度末的拖欠率为3.1%;总贷款DPD 90+的拖欠率为2.1%,而上一季度末的拖欠率为1.7%。两大风险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客户还款情况的恶劣也意味着陆金所资产质量正不断降低。
赵容奭也承认了信贷质量下滑,“由于我们的核心客户——小企业主继续受到宏观环境恶化的影响,我们面临着信贷减值损失和信贷增强成本的不断上升,给我们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压力。”
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市场能够客观看待当下的外部环境,以及正视各地方信贷表现的差异性。“以上海为例,一般无担保贷款C-M3比率在2022年第二季度飙升至2.3%,但在重新开放后的短时间内,显示出很强的韧性。”
03在平安体系内排位递进上市两年来,陆金所控股股价走势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当中,且难有“抬头”迹象。为了挽救股价与筑建信心,公司一方面适时调整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还阶段性地启动回购计划,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活市场对自身的投资热情。
加大与大平安集团的业务和管理协同,是另一种重要方式。
一位前平安银行员工告诉《独角兽挖掘机》:“尽管陆金所控股已与国内上千家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同时还与外资进行出海战略合作,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价值;但其更大的存在意义,更多还是服务于平安集团内部。”
“比如,你会看到,陆金所控股的财富业务创利有限,基点也在下调,但这并不影响其依然是平安集团内部非常重要的财富销售渠道。此外,陆金所也会借助信托等通道,帮助平安内部做一些出表业务。”他进一步补充道:“平安集团今年强化管理集权了,更换了生态内多家重量子公司的高层,陆金所控股也在这个名单里,这其实也能从侧面证明陆金所控股对于平安集团的重要性。”
今年5月,杨铮获批平安人寿董事长的任职资格。6月平安产险史良洵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孙建平不再兼任平安产险总经理,仍继续担任董事长一职。8月17日,平安集团旗下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中报,同时宣布新一届董事长为沈崇锋。
陆金所控股人事变动发生在二季度财报披露期间,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冀光恒不再兼任陆金所控股董事长一职,董事会任命原联席CEO赵容奭接任董事长职务并兼任CEO,原平安普惠总经理陈东起出任陆金所控股总经理。
此次三季报发布,陆金所控股宣布,委任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蔡方方、陆金所控股原董事长现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冀光恒、平安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付欣担任公司董事,新董事会由9名成员组成,除上述3名新董事外,还有4名独立董事,2名内部董事。
参考上述前平安银行员工的说法,就最新高管团队的构成不难看出,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生态位层面,陆金所控股在平安集团的排位都在向前递进。
反过来,这也要求陆金所控股拿出更好的业绩、资本表现,来诠释集团战略动作的正确。
从P2P中脱身的陆金所控股,能否熬过经济周期穿越迷雾?
兽姐想到了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里讨论的概念“向死而生”。
世间万物的增长不会是无穷尽的,但这恰恰迫使人们去做更多的创新、去挖掘更多的商业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向死而生”变成“无限游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