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环球快看点丨十几年的个人LP,不想玩了

时间:2023-02-20 15:08:22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了十几年的LP,老默(化名)从来没像今年这样,一开年就这么纠结,他越来越想不明白,这VC还能不能投了?

老默今年50多岁,做企业家挺成功,南方人脑子活络,时机也把握得准,90年代下海开工厂、做外贸,一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红利,着实赚了不少钱。

埋头苦干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后几年,随着各路原始资本积累完毕,财富管理的概念开始在国内兴起,一批互联网公司成功赴美IPO,也让风险投资开枝散叶,老默自然也想把自己辛苦创造的财富管起来,就是在那会儿,老默开始参与一些投资机构的早几期基金。

类似经历的朋友老默身边有还有不少,有做生意往来的朋友,也有成了LP结识的,大约有那么几十号人。人数不算少,手里都还攥着不少闲钱,平时老默和他的朋友们在一个微信群里谈天说地,这段时间群里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到底还要不要当LP了?

这倒不是因为单纯收益低或者没见着回头钱儿,坦白讲,老默做LP的头几年,正赶上电商和移动互联网那波热潮,回报还是不错的。

比如他投的某机构二期基金,前段时间刚给LP做了汇报,十多年时间MOIC大约有10倍,虽然有些项目还没完全退出,但对这个回报量级,老默已经相当满意。经历商场几十年打拼的老默深知,搞实业拿几百万赚几千万,跟搞金融拿几千万赚几个亿,难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搞实业,慢归慢点,至少风险、收益的要点都还有迹可循,可搞投资,现在投资的机构数量比以前多了不知道几许,行业、产业链公司也是百花齐放,问题在于,老默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市场了。

他回想起自己早前投的那些基金,规模不大,基本都在几亿十几亿元上下,LP大多数还是以自己这类超高净值的个人LP、第三方财富公司为主。

现在市场化LP的来源多了,母基金、家办、保险、上市公司……基金规模也是越募越大,LP结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成为人民币基金的主导者,按照一些报告的数据,整个行业穿透下来的财政资金出资能占到70%以上的份额。

用老默的话说,自从2018年资管新规之后,银行体系的出资被“卡死”,政府投资平台就接过了本应该是“商人”干的活儿,风险投资是壮大了,但也逐渐形成了目前的“股权财政”,老默对这点百思不解,他自认见识不少,在欧美、日韩都生活了几年,为什么国内不能像国外一样,做个纯粹的“公务员”呢?

老默做LP目的挺直接,就是图个配置资产,VC就应该跟LP的利益一致,要纯粹奔着财务回报运行 ,如果政府出资占个20、30%,整个基金的策略、方向、结构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也不会对财务回报做太多妥协。

但现在财政资金占比这么高,招商、引资、就业,要考虑的事情一大堆,所谓“既要又要还要”,老默做了这么多年商人,凭直觉就觉得这太难了。更何况,他还曾看过一些报道,一些政府引导基金对GP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各种考核指标中,只要保住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这条底线,财务回报是他们考虑优先级中最低的。

这点让同为LP的老默没法接受,毕竟如果VC不以财务回报为核心,那这不符合市场规律,要是现在继续给VC投钱,他觉得跟冤大头没什么两样。而且老默还替政府担着心,作为老LP,他可太清楚VC募投管退的周期有多长了,别的不说,就他投的那些基金,十几年了不还没退干净?老默自己倒是不着急,但财政这么大规模的出资哪能吃得消,又能坚持几年?

机构这边呢,老默形容是“自己上了套儿”了。不拿财政的钱,以现在的募资市场来说,规模根本不可能做大,这样光管理费收入就少一大截,市场、PR就跟不上,就更拿不到好项目,进而导致募资更难,简直是恶性循环。拿了财政的钱,财务回报又要向政府的其他需求妥协。

就以老默投的那些VC来说吧,那支二期基金算是收益最高的,自从打出了名头,募资金额一期比一期大,原先投个几千万还能在基金占得一席之地,现在与政府合作规模动辄几十上百亿,盘子大了,老默这类LP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这让他挺不平衡,讲话说早先VC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拿老默们做制造业、外贸赚的辛苦钱去玩儿,应该算是一起趟出来中国风险投资的路子,现在他们抱上了更粗的大腿,就看不上一块儿凑份子的老伙计了?后来在VC 2.0时代,老默也陆续又投了一些新秀,只要是浓眉大眼的,无一例外最后都由黑马变白马,规模化这条路是逃不掉的。

“禁不住诱惑啊!”老默简直要扼腕叹息了。

所以老默挺认可《符绩勋那篇文章挺不错啊!》的结论之一,内文原话是这么说的:有些投资人的思考和策略仍然是“笃信做好项目意味着一切”的粗线条思维。我不是说“专注做好项目”不对,我只是觉得,投资的竞争力已经越来越精细化了。

或许在老默的眼里,精细化与规模化是对立的两条路线;或许,老默是认为VC本来就不应该规模化;老默其实也考虑过一个问题,单靠高净值投资者,根本就撑不起来目前创新的资本需求。

钱变贵了,这是符绩勋那篇见闻录的结论,“过去可以用资本去补贴市场,但未来很难了,资本需要有一个更高的效率杠杆,这是大环境所赋予的。”这话在老默听来挺实在:要是以后拿钱堆项目真不管用了,还要那么大规模干嘛?

其实以老默资产净值,摆在面前的路,其实归根结底也就两条,要么彻底躺平享受生活,要么继续做LP,继续投。

躺平,老默也考虑过,也在国外生活过几年,身边也有不少人先是把孩子送出国,然后自己也 陆续去了国外,可兜兜转转除了买买房子,也没做什么正经买卖,除了在国外有上市公司的老板,钱也不容易都转出去,真能在国外挣到大钱的毕竟也属于少数,资产布局更是谈不上了,毕竟刚出去没几年,还没真正融入国外的圈子,也就谈不上什么投资机会。

有些父母想着全力支持孩子在国外干事业,但一段时间下来真正有出息的也不多,这些父母就想趁着孩子还没败光,还不如把资产集中在国内,还能保住最后一点体面。有些实在呆不下去的,最后也只能“狡兔三窟”,把资产在各个国家都放一点,有多大成就什么的也就先别谈了。

反正老默终究是回国了。如果继续投,现在他最想知道的,是当年一起投VC的那波人,到现在也有十几年了,一直持续投资的比例有多少?又有多少在当下以政府主导的投资环境下,还坚持要做LP的?

现在老默的几十个LP的圈子,估计他是觉着样本量不足以体现趋势,不过更大的可能,是大家都有和老默一样的困惑。投过那么多开始是小而美的VC,最后都“叛变”了,现在要想再找这样的机构,难。

这倒不是说这类VC不存在了,只是就如前文所说,规模小的一个后果就是市场声音小,老默连接触都接触不到,又何谈投资呢。而且毕竟要真金白银投出去,金额还不小,就算接触到了,信任也是个问题。

现在的第三方财富机构、私人银行也不像以前了,老默说起这一点很气愤,他们规模大了也“净是推一些乱七八糟的理财”,完全没有感觉到被尊重,老默不想被当成提款机。

躺平不甘心,想往出投钱,也没有足够的样本辅助自己做判断,又接触不到心仪的投资机构。相比于VC不管什么周期都只能做多,老默这类高净值LP处境也挺难的,有时候没得选也是一种幸运。

这篇文章发出来,也许会有一些观点,但不管如何,求人还是求己,这是老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像王小波所言,要是因为没事儿干而下棋,那性质和手淫差不多。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像老默自己说的那样,“算了,等我们全部退出就结束了,你们玩吧,我们不玩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