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一则“杭州吸走北京上海人才”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据钱江晚报报道,2022年杭州新引进的跨城流动人才中,有20%来自上海和北京,是引进人才最多的两座城市。
对于“北上广为何不再吸引年轻人”的话题,很多网友表示,虽然北上广深机会多,但生活压力也高,如今很多工作在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收入与北上广的差别正在缩小,但新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要低,年轻人能攒下更多钱并且生活质量也不会打折扣。
(资料图)
官方数据也在佐证着这一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成都和西安等城市人口增量均超过了20万人,而北上广深这四个超一线城市,2021年人口增量总和仅为12.48万人。而在2020年以前的10年间,这四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总增量都超过了百万。
北上广深的人口增速出现明显放缓,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的落户难、房价高、生活压力大等问题,成了诸多年轻人的劝退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一线城市主动纾解人口和调整功能定位的原因。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也在利用一系列人才政策进行引流,使得当下年轻人对定居城市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年轻人出走北上广深,是风的吹动还是树的不挽留作为传统的人口流入明星城市,北上广深的优势不言而喻:区域经济发达,就业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相对完善,这使得它们在过去几十年城镇化的过程中,一直是年轻人涌入的主要城市。那么为何如今的北上广深,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了?
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北上广深房价高企,普通工薪族越来越难以承受。对于年轻人来说,城市间流动的首要目的是“赚钱”,获得比之前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拥有当地一套房子是扎根一个城市的入场券,但北上广深的房价却让这张入场券变得可望不可即。
房价收入比是用来评估各城市居民买房难度的数据之一,指的是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房价收入比降低意味着买房难度降低。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100个重点城市房价收入比总体回落,但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却呈反向上涨态势,2022年北上广深四城整体房价收入比达到30.4,较上年上升了6.89%。其中深圳买房压力最大,达到了36.5,也就是说,深圳居民需要积攒36.5年的可支配收入才能购入一套平均价格的房子。一线城市居民的购房压力之高可见一斑。
其次,落户难也提高了年轻人扎根一线城市的门槛。户籍在国内基本是与社会公共服务的享有权利挂钩的,购房、买车、子女教育等大事都与户籍紧密相关。但近些年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要么在收紧,要么只对高学历人才开放。
以深圳为例,2021年5月,深圳先后发布《户籍迁入第2页共3页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和《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人才落户的学历底线要求由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基本年限由5年调整至10年,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等,户籍门槛较以往收紧。
北京的落户门槛也很高。根据2021年7月北京市人社局印发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引进对象仅为全国范围内的硕博毕业生、京内高校和京外“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再就是通过考取公务员、部分事业单位、应聘有进京指标的央企、国企、高科技单位的岗位,但这其中的竞争激烈程度与千人过独木桥无异。
此外,北上广深人口增速放缓,也与城市本身人口容量逼近上限后政府进行人口调控有关。城市的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当一个城市人口规模达到增长边际时,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即人口的增加不仅不能改善城市效率,反而带来巨大的成本和问题,比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此前北上广深四地都发布过城市总体规划书,其中北京宣布将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此后经过严控新增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2020年北京人口数量控制在了2189.3万。上海宣布将2500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而202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显示,其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2487.09万人,城市“人口余额”已经告急。
“引进来”只是第一步,“留得住”才是硬实力在一线城市为了控制人口规模抬高准入门槛的同时,二三线城市已经打响了人才争夺战。
这场人才争夺战,以2017年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为口号的人才新政为开端,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超过200个直辖市和地级市出台了人才引进的专项政策,其中就包括了杭州、西安、成都、郑州等新一线城市和省会二线城市,还包括了张家口、呼和浩特、徐州等三四线城市。
这些城市吸引人才的手段五花八门。比如进行户籍改革,落户前提由“先就业再落户”改为“先落户再就业”,有的甚至是“零门槛”落户;还会针对应届毕业生发生活补贴,博硕每年达万元以上;而在住房上也有优惠政策,例如购房现金补贴、打折优惠购房,发放购房券等,徐州还将引进人才在购房时申请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额度放宽到2至4倍。除此之外,非一线城市还针对引进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进行照顾和帮扶。
在种种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人涌向了新一线城市或强二线城市。最新的人口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武汉、成都、杭州、西安、南昌、长沙等1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都超过了10万人。其中,武汉2021年常住人口大幅增长120万,成都增长24.5万,杭州增长23.9万,而西安、南昌、长沙分别增长20.3万、18万和17.8万。
从统计数据来看,新一线城市乃至二三线城市的抢人政策确实取得了成效。尽管二线城市的整体实力较一线城市仍有差距,但综合房价、生活成本等多重因素,这些城市也正处于人口的扩张期。
不过在笔者看来,虽然二三线城市利用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一线城市手中抢到了人,但真正留住、用好人才,最终还是要考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人才扎根不止需要房子、户口等硬条件,也需要就业平台、产业基础、医疗教育环境等软条件。
近些年在逃离北上广后又选择重返北上广的人并不在少数。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曾对外透露,根据数据追踪,有23%的人会在逃离北上广深15个月左右时,选择再次回归一线城市。
因此对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来说,抢到人只是开始,如何真正留住人才是在抢人大战中笑到最后的关键。
在笔者看来,在当前各大城市抢人大战中,政府往往充当了打头阵的角色,但真正用人的主角其实是当地企业,只有他们才能消化、留下人才。因此政府在引才的同时,也应该发挥企业的主导型作用,大力扶持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吸引大量优秀企业在该地落户,通过产业发展来吸引人才。
另外,优良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环境也是城市的持久竞争力,通过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吸引人才安居乐业,扎根于此。
最后,人才引进不应一味与高学历捆绑。毕竟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不同产业的劳动群体参与进来,既需要高学历人才,也需要专于某一领域的蓝领群体。因此各大城市在引进高学历人才时,也要注意技工、基础设施建设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才是决定未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曾在《城市的胜利》强调,城市的繁荣会放大人类的优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创造价值。的确,人口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城市的繁荣会让人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但要真正实现城市和人才的双向互赢,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后续如何结合城市定位和人才优势,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和激发人才潜能,才是“从1到100”真正增长的开始。(本文首发于APP,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