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简讯:没有一段犹豫的恋情能活着离开小红书?

时间:2023-03-20 09:02:08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和男朋友总是吵架/感觉男朋友对我不耐烦了,我该怎么办?——

「当难过大于快乐,就是离开的时候」


(资料图)

「给不了你情绪价值的男人,分」

「他不爱你了」

「赶紧分,男人多得是」

「分」

……

这样的对话正在小红书时刻上演着。

是的,如果你在小红书上咨询自己的感情问题,大概率这段恋情会无疾而终。越来越多的女孩会在情感求助贴的评论区里,规劝陷入情感困境的姐妹「及时止损」、「远离精神内耗」、「既然出现问题了,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分」。

「劝分」热潮甚至已经演变为小红书上的一个热梗——

在男朋友包里找到了个奥特曼,姐妹们怎么办?

「给小三玩的,分」

「今天敢藏奥特曼,明天就敢藏人,分」

「分,来不及解释为什么了,我还要赶去下一个姐妹那里」

以至于小红书上已经有一万多人在线提问:「分」是什么梗?

劝分不劝和的热烈氛围背后,是女孩们对失去已久的亲密关系话语权的争夺,女孩们更主动、更勇敢、更在乎自我的感受,但另一种困境也在这种一旦出现问题就结束的果决中悄然滋生。

似乎,除了分手,小红书这个社区,尚难以给到这些人更多更丰富的意见。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女性主义群体,小红书这个社区,这三者的互动,是怎么引发「劝分」这个流行梗的?

是时候制定新的亲密关系共识了

劝分热潮的背后,首先当然是女孩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性在成长,并且强烈渴望制定新的亲密关系共识,在与男人的关系里,她们不再想低眉顺眼、任劳任怨,也不再愿意忍气吞声、沉默寡言。女孩们要求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要求更多的平等与尊重,希望男性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并拒绝对方的情绪不稳和敷衍了事。

谈了两年的男朋友不允许自己夏天穿短裙,当然要分——「你不是他的附属品,你只属于你自己」「保护花的方式从来都不是让她不盛开」「男人无权阻挡女孩子追求美丽」;

吵架期间和其他男生言语暧昧,被男朋友发现后遭受暴力,当然要分——「远离家暴男」「虽然你有不对,但离开打你的人」;

男朋友说压力好大,是不是自己拥有了太多宠爱太过肆意妄为了?——「你不是被爱被选择,你是自己的主人」「宠爱这个词好膈应」「请停止PUA你自己」;

一聊天就吵架,感觉男朋友对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了——「都知道他没有耐心了,还留着?」「不要让自己因为别人的情绪陷入困境」「不要内耗,分手吧」。

越来越多的女孩看到了男女关系中女性被剥削、沦为附属品的一面,强调自尊、自爱和自我选择的权利,在积极反抗的同时,也期待不平等关系中的同胞们可以跳出以爱为名的陷阱。

在小红书上,「拒绝恋爱脑」的笔记超过了3万篇。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红书成为女性精神互助的阵地,让更多的女性力量可以生发和传递,让女性主义的思潮得以更大范围地汹涌澎湃。

互联网社区的互助和围攻,有时候只在一线之间

但在主张自我的快乐和幸福,在表达女性主义者姿态的同时,有些人似乎又太过着急了些。

一旦求助的女孩身处弱势地位而不自知,被剥削却似乎不以为意,或者对评论者的劝诫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部分劝分的声音便会马上调转矛头,将对男性的愤怒转向对女性的轻视和嘲笑:「不分手就是秀恩爱」「尊重他人命运,不分就锁死」「千万别分,你俩天生一对」「别分,这种男人放出来也是祸害别的姐妹」。

异地男朋友问能不能去约炮,女生觉得既然对象碰不到自己又有生理需求,不如就同意了;老公出轨但是有孩子了,到底要不要分手;遭遇男友的冷暴力,自己如何卑微示好都无济于事;家暴男和不敢离婚的懦弱女,恰好是一对,一定要锁死……这些困在不良亲密关系中挣扎不出的女孩,统统被冠以「恋爱脑」,钉在女性一味牺牲、失去自我的耻辱柱上。

但事实是,不是每个女孩都能轻易意识到两性关系中的不平等结构,而想要摆脱这种不平等的亲密关系,对一些女性来说也绝非易事。她们难以正视自己的受害者身份,出了问题反而会陷入自我反思:是不是我做的还不够好?

有位女孩吐槽自己的男朋友总是跟其他女孩语言暧昧,被劝告后反而表示「可能怪我管得太严了」,甚至在家暴后又反复原谅对方,觉得对方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身材太平了」。

看,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曾经做过AV女优的日本女作家铃木凉美,在与知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的对话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纠结和疑惑:「我每天都在‘讲述伤害’和‘摆脱受害者身份’之间纠结。‘我们也不是光挨打不还手’‘我们也干过不少荒唐事’‘我们也只顾着捞油水不是吗’……这种态度是否会伤害女性呢?不接受‘自己是受害者’就无法互相理解吗?」

那些发出「尊重祝福锁死」的女孩们,可能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这样的集体放弃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集体围攻,可能会使深陷困境的女性,更加无助和绝望,甚至在被嘲讽的愤怒中,失去抗争的意识和力量。

就这样,原本是女性对自我的不当诘问,反而演变成为女性群体之间的相互攻击。

也许,当你下次想要敲出「尊重」「祝福」「锁死」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演讲时所说的这段话——

我们学习女性主义思想不是为了用来嘲讽、凌驾于那些对女性主义还不是很了解的人,或者对自己的处境还无法直视的人(尤其是女性)。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脆弱,但应该通过互相帮助而非互相指责的方式。只有这样,女性主义才能成为团结而非分裂的力量,成为促进平等而非生产权威的工具。

是什么造成了分手能力远大于恋爱能力?

在这场以潇洒分手来宣告话语权和独立姿态的斗争中,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爱情出现问题,分手真的能一劳永逸吗?当我们把分手视为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后的第一选择,那么问题再次出现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其实,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已经提出了担忧:「当下的年轻人面临着快流动低情感的问题,地域的流动与人生轨迹不停在变,年轻人的分手能力远大于恋爱能力」。

分手能力远大于恋爱能力,正成为很多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我们从小就缺乏爱的教育,现如今却从各种网络营销号的野生恋爱教学中学到——

「一个人爱你的最高形式是,可以接得住你所有的负面情绪。」

「爱里没有笨拙的人,那些打着‘我第一次谈恋爱,我不懂,我没经验’的幌子对你忽冷忽热的人就是不爱,就是没感觉。」 

「你偶尔脾气不好像个孩子,无理取闹还爱吃醋,敏感还爱胡思乱想,所以一个合格的男友,手机微信要随便你看,去哪里、干什么事都会提前告诉你。」

「总有人因为是你而爱你。在一段好的恋爱关系里,你只管自信,你不用去改变什么,只需要做你自己,做那个最最真实的自己。」

这些看似合理实则充满迎合意味的「爱情信条」和「恋爱模板」,给我们徒增了太多对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于是乎,当面对现实的爱情时——早上的信息晚上回,大概就是不爱了吧;突然解除了朋友圈的三天可见,是想给谁看?不说原因就分手,肯定是有人了;不愿意在朋友圈官宣/不愿意换情头,无非是在养鱼罢了;男朋友人挺好但总是逃避问题?不成熟的男人不能要;一天不联系,就可以视作分手了。

就像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所说的,我们的爱情模式里,有太多不好的标签,一言不合就分手,甚至给对方挂上「渣男」「渣女」「奇葩」等标签,也有太多「应该怎么样」的标签,这些「应该」、「不应该」的标签越多,爱情就越像一个模式。

她鼓励年轻人勇敢跳出这些雷区,「放下所有的爱情模式,你要跟一个具体的人去谈恋爱,所有的标准、模板和量化的指标,其实都是将爱情变成了一个目标,好像只要你找一个人去完成那个目标,就达成了。但这其实是很荒谬的,爱情是结果,它不是目标。」

而当爱情成了具体的目标,就很容易沦为一场「等价交换」的博弈游戏,你不得不专研爱情公式,竭尽全力争取在游戏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感情出现问题,谁真情实感地发小作文谁就输了,甩出分手二字,才算潇洒独立。

但问题是,很多由男女差异带来的问题,不会因为分手就结束。

梁永安也劝诫年轻人要正视男女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造成矛盾,这种矛盾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现在很多人不善于处理这种正常的矛盾,期待对方跟自己同频道、同内容,然后就容易失望,就觉得孤独,觉得不被理解。其实,恋爱双方通过表面上的共同性迅速靠在一起,后来在越来越感受到的差异性里面再次跨越,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爱情,才能创造出一种建设性的生活。」

而当线下的恋爱场景迁移到诸如小红书这样的线上社区,亲密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野生恋爱教学中「爱情模式」的讨论便被无限地集中和放大,再加上汹涌的「群体意见」所赋予社区的强大的情绪渗透功能,个体在学习、理解女性主义的同时,是选择离开还是维系一段亲密关系,将是留给身处其间的所有年轻人的难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