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刚刚经历了泼水节的滇南,几乎找不到一寸干爽的土地。
从4月12日开始,这里漫天挥洒的不是水,而是新年的祝福掺杂着人们过剩的精力与激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泼水节,也是傣历新年。
当外地朋友还在羡慕连休5天的幸福时,本地i人(内向的人)已经囤好食物、紧闭门窗,祈求新年加速度过去了。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场全民泼水的大狂欢,已经热烈到了所有生物都无法拒绝的程度。
一起泼过水的人,都是过命的交情泼水节还没到,西双版纳的街头巷尾就出现了兜售各种水枪、水弹的小摊。其花哨程度不亚于一场武器展览现场(塑料版),各种平时难得一见的款式应有尽有。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在万人泼水中立于不败之地,找件趁手的“武器”就是重中之重。
但经过前线人员的评测,越花哨的水枪越鸡肋,而蓄水量小的“武器”在泼水实战中犹如面临大炮的老式步枪,分分钟弹尽粮绝,败下阵来。
专程去西双版纳体验泼水节的林小姐表示,现场的盛况让一行人猝不及防。“没想到最后拯救我们的,是民宿老板娘友情提供的水桶和水盆。”
没有人告诉我泼水节都是用桶泼啊!/小红书截图
自信上街的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入战场的工具五花八门,包括且不限于常用于喷洒农药的喷雾器、载着大水桶或者直接用来盛水的小货车等。
甚至还有停在广场一角,或是封闭路段的消防车。当冲天水柱落在所有人头上,才知道什么叫“职业选手禁止参赛”。
对于如林小姐一般的菜鸟来说,此刻的水盆、水桶无疑是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性武器。在激烈的巷战和狼狈的广场逃亡中,盆有一大半时间不在手里,而在头顶。
泼不过别人,至少还能顶在头上保护自己。/小红书截图
当泼水节的节日气氛推向最高潮时,只见其水不见其人。落下的“水幕”如瓢泼大雨,雨里尽是闭着眼大乱斗的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
无论是平时妆容精致的博主,还是又丧又怂的打工人,在泼水节的水幕里都像被点燃了中二之魂,张口闭口“兄弟/姐妹,一定替我报仇/我来替你报仇!”。
除了替队友报仇外,还有更艰巨的附加任务——拔拖鞋在等待他们解锁。
云南瑞丽的泼水节现场,被朋友拽着拔拖鞋的人就随处可见。
如果在泼水节现场有比跑飞拖鞋更可怕的状况,那一定是拖鞋卡脚踝。卡住容易,拔下来难。即使两三个壮汉一起努力,也不见得能将拖鞋拔下来。
拔下拖鞋的幸运儿赶紧换上新买的洞洞鞋,而拔不下拖鞋的倒霉蛋只能一瘸一拐地戴着新式“腿环”,继续回去冲锋陷阵。
经历了泼水一役后,再看那些帮你挡过水、泼过陌生人、拔过拖鞋的新老朋友,怎么就不算是一同出生入死过的亲兄弟呢?
去泼水节只泼水,你就亏了泼水回来的网友们,兴致勃勃地在网上分享着在云南不同地区的泼水体验。
“很久没有这么放松过了。”
“在当地欢乐愉悦的氛围里,仿佛泼出去的不是水,而是藏在心里的烦恼和忧愁。”
泼水的快乐,其实早已得到了我国古人的认证。
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公元579年,“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伎乐,双纵胡人气寒,用水浇泼为戏乐”。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被称作“泼寒胡戏”的娱乐方式,就是泼水活动的前身。
泼水节最初源起于印度婆罗门教,之后与佛教结合,经由印度、缅甸等地传入我国西南地区,在滇南大地落地生根后,又产生了具有本地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
傣族神话传说中,七位仙女为了拯救百姓斩杀了恶神。仙女们轮流抱着恶神燃烧的头颅,不让熊熊大火点燃大地。为了减轻她们的痛苦,人们纷纷用水泼向她们。/b站截图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泼水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有划龙舟、赶摆(类似于赶大集的活动)、堆佛塔、放高升、放水灯、赕佛和浴佛仪式等。
因此,除了参与泼水大乱斗,去云南体验泼水节的人还有许多“peace & love”的活动可以选择。
傣历新年的“赶摆”是一年中规模较大的集会,市区里的泼水节赶摆一般在景洪市曼听公园(历史上傣王的御用后花园)和澜沧江畔举行。
在赶摆的过程中既能够品尝到如赶摆鸡、毫糯索(一种红糖、花生和糯米粉混合后蒸熟的食物)等平时不常见的食物,还能在露天的傣味烧烤小摊边看演出边撸串。
为期2—3天的花车游行也是泼水节不容错过的盛景。
今年是景洪市三年来首次重启花车游行。身着民族服饰的俊男靓女们,在光影交错里载歌载舞,民族风情的美被浓缩在每个花车上,也在所有观看者眼中无限放大。
和花车游行一同美上热搜的,还有澜沧江畔的漫天星灯。点进#万人齐放孔明灯,机场都关闭了#的话题,只恨不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现场的震撼。
孔明灯在傣语中也被称为“飞灯”或“龚飞”,放天灯是庆祝泼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当天灯点亮漆黑的夜空时,美好的祝愿也随之传达给了神明。
泼水、赶集、花车游行、万人点灯……哪怕只是赛博参与了今年的泼水节,也能被大家积攒了三年的期待与快乐所感染。
泼水节很好,可惜变味儿了?从少数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到极具吸引力的狂欢活动,扛着解压大旗的泼水节,兢兢业业地发挥着招揽全国游客和传播民俗文化的两大作用。
据统计,今年傣历新年节期间,西双版纳州共接待游客20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0.35%;旅游总收入21.16亿元,同比增长291.13%。
然而在万人狂欢的同时,一些有关卫生与安全的问题也再次被提了出来。甚至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感觉泼水节“变味儿”了。
泼水节真的变味儿了吗?/抖音截图
部分游客参加完泼水节后,在社交平台上对水质卫生提出质疑。有的人表示,泼水结束后自己产生了皮肤红肿、腹泻等症状。
谁也没想到,泼水节结束后的第一站是医院。/小红书截图
有游客发帖表示,因为泼水节需水量大,告庄一些路边的商家直接做起了“卖水”生意,补一次水需要2—5元不等。为了能及时补给,一些游客干脆抽起了地面积水继续使用。
与此同时,一些过于粗暴的泼水方式也会对身体造成直接损伤,比如直接用高压水枪喷射眼耳口鼻、私密部位,或是满盆水直接攻击头部、腹部等。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其危害不亚于枪弹。
一些网友表示,泼水节下手也要注意分寸,否则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小红书截图
许多云南本地人现身说法,表示最初“泼水”只是村寨中保留下来的原始节日仪式里的一环。
泼水节期间先到寺庙进行浴佛仪式,仪式结束后,村民们先是采摘花枝树叶沾水,互相喷洒、祝福。回到家里,长辈也会用柏树枝蘸水拍打晚辈,以示祝福等。
并非所有的泼水仪式都是一场“人工降雨”。/抖音截图
现在城区中见人就泼、大水漫灌的节日场景一方面是满足当地人的过节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商业性质文化活动。
而大家所说的“感觉泼水节‘变味儿’”,也是民俗文化随着娱乐化发展,悄然发生的异化,乃至流失后给人们带来的体感。
如在泼水活动中借机对落单女性围追堵截,或借泼水之名、行猥亵之实的行为,绝非泼水活动形成时的初心和本意。
这是恶意利用习俗,反向对文化进行抹黑的违法行为,而不是“玩不起”“上头了”几个情绪用词轻轻带过就能解释的。
事实上,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发布的文明泼水提示中早已加入了“严禁以泼水之名侮辱调戏妇女”等相关要求。早在2014年,也曾有23人在泼水节上因恶意泼水被捕,1人涉嫌猥亵妇女被行政拘留。
女性落单游客被围攻、骚扰,早已脱离了“玩”的范畴,而是可能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
泼水节是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也是美丽传说中为帮助女英雄而诞生的节日,如今却因骚扰、猥亵等不当行为,被称作“女性不友好节日”,这本就是一件讽刺的事。
事实证明,泼水节的体验感和分寸感、距离感是牢牢挂钩的。
泼水在傣族文化中寓意着祝福,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新年必将迎来幸福生活。而温和的祝福,又有谁会狠心拒绝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