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小良是UCC职人咖啡和星巴克星选咖啡拿铁的忠实爱好者。他每天的咖啡消耗量较大,无论是选择每天一杯18元的瑞幸,20元的Manner,还是30元的Seesaw,都不够喝,而即饮咖啡,尤其是大瓶装的即饮咖啡,成为了平替选择。
在这一市场,雀巢先发优势明显,其瓶装咖啡产品已经占据国内瓶装即饮咖啡市场份额第一名。星巴克、三得利等品牌跟在其后。但随着速溶、现磨咖啡市场对国内消费者的教育与普及度越来越成熟,国内咖啡市场已经走到了与日本即饮咖啡品类爆发前夕类似的时点,当喝咖啡不再拘泥于咖啡馆场景时,很多人希望能够在家庭等私人空间场景方便的饮用咖啡。这种风向各个即饮咖啡品牌早已心知肚明,正在通过不同的定位和战略抢占市场。
连咖啡在全国大规模闭店后,曾宣布提供瓶装即饮咖啡产品。主打低脂低糖无糖的即饮新品牌和产品也在加速发展,市场上目前可见的包括可口可乐的COSTA英伦经典、元气森林投资Never Coffee。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农夫山泉炭仌咖啡推出炭仌耶加雪啡甄选黑咖啡、瓶装新品茉莉茶咖;咖世家COSTA中国继续扩大即饮饮料业务,推出生椰拿铁即饮咖啡;自去年迷你+瓶装火热后,星巴克最近推出瓶装版Pink Drink销售也异常火爆......
从类别来看,瓶装即饮咖啡其实争夺的是一部分瓶装水和饮料的市场。在整个饮料大盘里,目前即饮咖啡市场增速也远超软饮料和瓶装水整体增速。这是否会成为咖啡品牌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
瓶装即饮咖啡,身后是食品饮料巨头罐装、瓶装即饮咖啡最早进入国内市场是在1998年。雀巢、星巴克、三得利等海外品牌率先布局线下终端。彼时,即使在一线城市,咖啡店还远没有今天这般普及和火爆。因此,巨头们选择了在生活中能够高频出现的瓶装咖啡来培养咖啡市场。随着国内咖啡市场的快速发展,即饮咖啡市场的潜力逐步释放,众多品牌纷纷涌入即饮咖啡品类赛道。
当前,国内瓶装即饮咖啡市场份额被雀巢、星巴克、COSTA咖啡、贝纳颂、Never coffee等占据,雀巢以过半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星巴克位居第二,火咖、贝纳颂、炭仌、Costa等均市场份额排在之后。在上述名单中,除了星巴克、COSTA,一些食品饮料巨头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
具体来看,经典产品多为大拿铁口味、配以大瓶装。近年,冷萃咖啡、植物基概念日益火热。一些新品牌新口味正在涌现。去年5月,PLANTAG植物标签宣布入局咖啡赛道,推出植物基咖啡品牌鲜咖,并推出瓶装咖啡生椰拿铁。
有咖啡从业者表示,两三年前即饮咖啡的价格大多在4-6元,产品包装、口味也比较单一。如今,即饮咖啡的口味、包装、设计也更为精致,价格也上涨到10元~20元的区间。
国内瓶装咖啡市场整体存在广阔发展空间已是业内共识。有国内头部食品饮料企业从业者表示,咖啡饮料其实已被很多大品牌视为印钞机,例如,可口可乐利润贡献最多的品牌之一就是乔治亚无糖咖啡。财报显示,在可口可乐2022年各品类业务中,咖啡业务全年增长13%,而无糖可乐品类去年全年则增长了11%。今年2月,可口可乐CEO也谈及到了咖啡市场的增长潜力。
过去一年,更多品牌开始扩充即饮咖啡产品阵容。星巴克即饮咖啡星冰乐整体销额表现亮眼;娃哈哈推出新品即饮咖啡“咖位” ;东鹏饮料将东鹏大咖视为第二曲线,投入资源重点发展;隅田川推出即饮咖啡产品……
不过,瓶装咖啡也只是即饮咖啡的一个形态。有食品饮料资深从业者告诉APP,当前大多数企业还是在用咖饮料的逻辑去做即饮(RTD)咖啡产品。在日本,特有的咖啡现象的存在是——罐装咖啡。在日本、韩国市场,整个咖啡市场里1/ 3是瓶装咖啡。这与日本韩国市场的零售渠道结构亦不无关系。由于发达的自动贩卖机和连锁便利店品牌存在,消费者购买RTD咖啡、瓶装咖啡是非常方便的。
外来者进入壁垒高瓶装即饮咖啡市场如此火爆,但是进入壁垒并不低。瓶装咖啡成线设备的搭建,则花费动辄上百万元。本相对较高。其中,咖啡豆、砂糖、乳粉、各类香精添加剂等原辅料能占到咖啡物料成本的6-7成,而即饮咖啡中关于研磨机、吹瓶机等生产线设备的搭建,则花费动辄上百万元。
据了解,雀巢、星巴克目前分别由银鹭食品、康师傅代产代销的方式生产。除元气森林旗下的Never Coffee采用代产自销外,贝纳颂、Costa、炭仌分属于康师傅、可口可乐、农夫山泉企业自产自销,以确保对产业全链条的掌控能力。
星巴克、Peet’s、Blue Bottle等海外线下咖啡品牌已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即饮咖啡产品。国内已经跑出来的线下连锁咖啡品牌也有机会效仿。
与此同时,即饮咖啡要求品牌有强大的线下经销商管理和深度分销体系。从渠道方向来看,有连锁便利店渠道商告诉APP,线下超市仍是瓶装即饮咖啡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占据销售额的90%,电商平台竞争力相对较弱。而目前,线下连锁便利店的销售主力品牌还是雀巢和COSTA咖世家。
线下精品即饮咖啡需要全程冷藏及冷链运输,这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供应链能力看,食品饮料巨头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可以复用其深耕多年的线下分销系统。对初创新品牌来说,均是挑战。
尽管当前的即饮咖啡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市场格局仍有望被打破。即饮咖啡品类还尚且在需要被教育的阶段。实际上,很多大型食品饮料企业也在默默布局瓶装咖啡赛道。随着咖啡类饮品的渗透率逐渐增加,且咖啡本身具有一定的成瘾性,用户往往会有较强的复购意愿,因此即饮咖啡市场的格局尚不能说完全固化,后来者还有空间。
(本文首发APP,作者|柳大方,编辑|房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