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五台山那些事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境基250公里,五峰环抱,峰顶平坦,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据《重修园照寺碑记》所载:上古黄帝时封此山为白云山;殷商时,汤王封它为五峰山;周武王封它为雁门山;秦始皇封它为困光山;刘邦封它为五台山;汉明帝封它为灵鸷山;东晋时封为五顶山;唐武则天封它为清凉山。
【资料图】
五台山寺院,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68年)。据《重修园照寺碑记》载:汉明帝遣王遵、蔡惜等人出使西城,道经葱岭,遇印度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王遵等人将其迎归洛阳,二梵僧求晋谒五台山圣境,明帝许之。传说二梵僧亲聆文殊菩萨讲《华严经》后,深为感动,涕泪交加,返洛阳后,以此情向明帝回秦,帝大悦,教二梵僧去五台山建“万圣清凉”和“大乎灵鹫”二寺。此即五台山建寺之始。
北魏孝文帝(417一 499年)时期,敕修众庙于五台山。有菩萨顶亦称文殊菩萨和真客院,传为文殊菩萨居地;清凉寺位于清凉谷,旁有清凉石,用四丈,传为文殊菩萨手托于此。碧山寺(广济茅蓬寺)、佛光寺亦为北魏时期所建。隋唐时代,五台山寺况大盛。唐开元年间(713 — 741),教建万圣清凉寺并金阁十二院。唐建中三年(782),重建金阁寺,锋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闱为金阁,因此而得名。竹林寺为唐代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则寺,因名竹林寺。罗喉寺始建于唐,历代均予重修。
唐五宗会昌五年(845年)严禁佛教,五台山寺庙腹弃殆尽,原367座寺庙仅存五处。宋朝时期,佛势复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建有太平兴国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敕修王子烧身寺,题额曰寿宁寺。宋仁宗时共创建120寺。龙乘寺创于宋代,亦称九华龙岗寺。
金朝初年,五台山寺庙又遣废弃;金世宗即位,佛势又拆,重修众寺庙。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重修梵刹现云桥。元元贞二年(1296 年)创建大万圣祐国寺、极乐寺、善德堂,合称南山寺。元大德年间(1297— 1307)创建大普宁寺。元至治二年(1322年)元帝亲至五台山圣地朝拜。在此之前,元国师巴思八也曾朝拜过五台山。
明洪武三年(1370 年),诏请五台山华严岭金璧峰奉天启,赐号“寂照园明大禅师”。明永乐十二年(1414 年),迎乌思藏(西藏)班第达国师于奉天殿,封“慈慧辅国弘教国师”,国师禅寂后,将舍利数颗于圆照寺立塔以藏。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隆庆三年 (1569年)又虽修园照寺。狮子窝疏璃塔,亦称文殊寺,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佛阁亦始于明代。塔院寺原为显通寺所属,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成寺。观音洞始建于明,原为达赖喇嘛朝山礼佛诵经之所,蒙藏僧侣入山时多来参拜。历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入五台山,大喇嘛扎萨克居于菩萨顶, 该寺佼成为喇嘛庙之首。
到清一代,为控制蒙古,清政府极其重视喇嘛教在蒙古人民心目中的作用,在五台山大兴寺庙,并由清政府派人直接管理。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延派北京西山僧人齐姓者到五台山菩萨顶当住持,并赐号“清凉老人”。康熙年间,又派掌印扎萨克达喇嘛管理五台山黄教事务及僧人;同时西藏达赖喇嘛也派遣一噶布伦(西藏管理宗教事务的官员名)驻菩萨顶协同管塑,并每六年更换一次。康熙末年,内蒙古的宗教领袖章嘉活佛被派往五台山管理喇嘛寺院,并建普乐院。章嘉活佛住在五台山集福寺,后圆寂于镇海寺。十九世享嘉活佛,在五台山拥有极高的权威。
清代五台山修建的喇嘛寺很多,其中光化寺为喀尔喀喇嘛化缘所修,由格西喇嘛为住持。鄂尔多斯乔吉喇嘛化缘修了文殊寺,并为该寺住持。下山寺和山泉寺为喀尔喀僧人化缘所建。广仁寺又名十方堂,是蒙藏僧侣朝拜五台山时的居住地。明月池始建年不可考,乾隆十三年(1748年)寺尚存。黛螺顶传说为康熙帝避暑所建,寺内石刻有乾隆十五年御制黛螺顶碑记。清代朝拜五台山的皇帝有二:顺治帝于1656年来过菩萨顶,并改该寺为喇嘛庙;1786年乾隆帝暮春登菩萨顶并题词赋诗。
由于历史原因,五台山僧人也分青衣僧(和尚僧)与黄衣僧(喇嘛僧),属青衣僧寺庙有十大寺:显通寺、塔院寺、园照寺、 广宗寺、殊像寺、碧山寺、 南山寺、凤林寺、金阁寺、灵境寺;属黄衣僧的喇嘛庙亦有十大寺:菩萨顶、台麓寺、罗睺寺、玉花池、寿宁寿、金刚窟、七佛寺、龙泉寺、普安寺、镇海寺。所谓五台山五大禅处指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
五台山佛教经卷珍藏极多,在塔院寺藏经阁内,有一木制转轮,共二十层,各层放满了经卷,以便僧人礼佛颂诵。藏经阁共有经卷两万多卷,其中有大量的蒙、藏文经卷。珍本、善本经卷达二千多卷,如元期至正四年印刷的《梁皇忏》、明洪武年间的《获法论》、永乐年间的《华严经》、《妙法莲花经》、清代的《汉满蒙藏全咒》等,为举世罕见。更有五台佛门弟子,诚心伏案,历经数十载;刺血拌和硃砂写下了篇幅浩繁的各种珍贵经卷。这些经典珍品,是研究佛学及我国佛教史、五台山寺庙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