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每日速递:买买买之后,Ginko可以制霸合成生物学了吗

时间:2022-10-21 15:51:46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下半年,深陷估值下跌泥潭的知名合成生物学企业Ginkgo Bioworks开始了四处出击,一系列收购在拓展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可能顺带提振早先崩溃的股价。

10月19日,Ginkgo对Zymergen的收购提前落定。这笔重量级的交易原本预计在明年的一季度完成,如今快马加鞭,也显出了Ginkgo的急切。


(相关资料图)

今年8月以来,Zymergen、Altar、Circularis相继被并入了Ginkgo的版图,成为其自有平台的养料。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做平台还是做产品的商业模式之争一直存在,Amyris和 Zymergen 过去都被定位为“平台型”企业,他们共同的问题是都遇到了成本高、利润低,以及市场规模较小的瓶颈。

同样的问题如今摆到了Ginkgo面前,虽然市值已经不及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但Ginkgo近三个月内仍以强势“三连”收购姿态希望投资者相信,他们可以完成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就像他们所做的技术创新一样。

Ginkgo一直对“平台”有着自己的矜持,但他心里也清楚,投资者其实只关心合成生物学企业到底靠什么赚钱,而股价的暴跌也许正意味着投资者正在失去耐心。                                         

01 股价崩盘后, Ginkgo开始“报复性消费”

在过去12个月中, Ginkgo为资本市场讲述了一个鬼故事:在基础业务表现良好的情况下,股价却从15美元左右跳水般跌到了3美元以下才有“见底”的迹象。

一时间,探究原因就如同让科学家来解释聊斋,多数分析师只好模糊地指出都是“情绪”和“大环境”惹的祸,毕竟同一时期美股的生物科技板块也有着相似的状况。

但Ginkgo并不想让“表演”这么快结束。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son Kelly曾在中报业绩发布会表态,大致意思是公司目前手里有14亿美元现金,遇到合适的兼并收购或业务拓展机会时,不会手软。

这名首席执行官没有开玩笑。今年7月底,从Ginkgo“逆风”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先是宣布以3亿美元收购因选品失败“原地爆炸”的明星企业Zymergen,之后不到三个月,Ginko又宣布收购Altar和Circularis。

Altar是一家法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曾是Ginko的合作对象。这家名为“祭坛”的小公司却有一个很牛的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自适应进化平台,可以做到在算法控制选择下连续培养微生物。现在,Ginkgo正把Altar的平台和仪器带到自己在波士顿的基地。

为什么Ginkgo 渴望这项技术?

Ginkgo指出,尽管在过去十年中,基因编辑和工程菌株高通量测试技术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囿于潜在遗传学的复杂性和未知性,工业条件下理性设计目标微生物仍是一项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任务,而Altar的平台则很有机会成为一张优秀的对策卡。

用Ginkgo的原话来说,“收购Altar将增强我们的菌株工程能力,让我们能在特定工艺条件下改进菌株生长特性选择的目标表型。这些特定工艺条件通常是一些不利的情况,例如高温,或是存在对目标最终产物有抑制浓度的环境。”

总的来说,Altar的平台对Ginkgo来说泛用性很高。基于Altar平台筛选改进过的菌株都可以通过 Ginkgo现有的测试工作流程套件进行表征和进一步验证,最终为食品、生物燃料、生物材料、化妆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客户提供服务。

相比之下,Ginkgo的另一笔收购则更具针对性的指向了生物医药领域。对Ginkgo这样的平台型合成生物学公司而言,挑选下游服务应用场景的眼光必须毒辣——下游足够繁荣才能反哺上游。但从今年Ginkgo的合作项目来看,生物医药正是Ginkgo当前的心头好。

2022年,Ginko已经宣布的73个合作项目中,有26个项目在生物医药领域,22个项目在食品农业领域;除去两个政府项目,剩下的所有领域合计只有23个项目。虽然Ginko并未公开表态,但无论是之前与渤健合作改进腺相关病毒制造计划,还是这次连续收购中有着 Circularis的名字,都属于“用脚投票”。

Circularis是一家拥有环状 RNA 和启动子筛选平台的公司,他们的平台还允许对其他增强子进行高通量筛选。环状RNA有什么用?简单来说,RNA“环化”之后结构和性质会变得更加稳定,以RNA为核心的疗法会因此受益。

显然,Ginko对Circularis的收购旨在丰富自己开发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平台。Ginko自身具备强大的基因设计能力,这是一家合成生物学企业的基本素质,而Circularis的技术则可以帮助Ginko快速识别具有适当强度和组织特异性的新型启动子,为基因治疗开发人员提供适用细胞或生物模型的解决方案。

此外,Circularis 的平台还将帮助 Ginkgo快速识别用于细胞治疗应用的特定环境启动子,例如肿瘤微环境中调节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医药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肿瘤是其中最宽的赛道,细胞基因疗法很可能是行业的未来。这简单的道理,Ginkgo最清楚。

02 平台型Ginkgo会成为“阶段性故事”吗?

当平台愈发完善,Ginko是否有一天会“向下”发展,做自研产品管线?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并且做产品大概率也是其他合成生物学企业未来该走的路。

对Ginkgo来说,在基因疗法方面的一系列动作也说不定是在为日后做选品铺路,但至少在当下,Ginkgo依旧保持着自己“平台型”的骄傲与倔强。他们通过向客户提供细胞编程服务来获取收入,利用自身搭建的平台完成菌株设计、编码和修正,再自动化生产“达标”的微生物细胞。

这种商业模式存在的逻辑是满足下游企业“基因工程”环节外包的需求。具体而言,为活细胞重新编写代码,隐形成本很高。

比起IT码农可以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任何有电源的地方敲代码,基因工程为活细胞重新编写代码的条件显得过分苛刻。基因编辑需要在最高安全级别的设施中进行,以免某些可怕的病毒从实验室逃逸并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还要配备发酵所需的气候控制,保证菌株更好存活。

在下游,即便财大气粗,也很少有受人尊敬的企业愿意背负微生物泄露的风险,因此Ginkgo这样的“专业人士”才有源源不断的收入。但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他们涉及的业务中不会涉及产品的生产制造,而这是产业链中最能创收的环节。

Ginkgo曾公开表示,他们认为平台才是合成生物学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而不是更下游,但有时候,价值和利润很难划上等号。

隔壁老前辈Amyris的CEO 就曾“嘲讽”Ginkgo的平台型商业模式更像是一项科学实验而不是公司业务。他说,“品牌和工厂才是盈利的关键,因为制造环节才是当前释放合成生物技术潜能的关键。”他以角鲨烷举例,“当卖给消费者时,我们1公斤能赚2500美元,但如果卖给B端客户,只能赚到30美元。”

事实上Ginko股价逆基本面暴跌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其商业模式上的不确定性带给了投资者巨大不安。Ginko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在服务费之外,Ginkgo要求他的下游客户们在成功项目中必须新成立公司并分给自己30%以上的股权,追求更深度地绑定。

但一位明星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对亿欧大健康表示,包括Ginko在内,如果只是停留在“用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设计微生物”层面,那么这家企业的前景是灰色的。

原因很简单,下游的客户不会为了有限降低研发成本而选择和服务商分享更大的下游价值。更何况,合成生物学产品不像药品有着完善的专利机制,防止关键菌种外泄是一件繁琐的事,结果是是合成生物制造中关键菌种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3-5年。

甚至,菌株开发到底是不是合成生物学行业最大的瓶颈也值得怀疑。即便平台型合成生物学企业也难以否认,对整个行业而言,必须降低的其实是最终产品的成本,菌株开发只是其中的环节之一。

通常来说,在新兴行业中更好的办法就是对上下游进行垂直整合,做出自己的产品。这也是很多投资人认为即便固执如Ginkgo,也会向 “产品型”转型的重要原因。

“平台型服务公司与产品型公司的天花板不在一个高度。”探针资本创始合伙人张辰曾向亿欧大健康算了一笔账:“例如蛋白质定向进化服务,目前全球能买这种高端服务的企业也就六十多家,他们也不一定每年都会抛出订单,这种程度的市场能养活的企业,市值乐观估计100亿美元左右。但如果是一家有重磅产品且规模化量产的公司,那么400亿美元市值也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03 选品和放大是“转型”绕不开的坎儿

如果说“平台型”对于合成生物学企业来说大概率只能是一个阶段性故事的话,那么“选品”则成为合成生物学企业面前更加严肃的问题。

选品的案例远近都有错误示范。21世纪初合成生物学诞生了萌芽,催生了一批做生物能源的老一辈合成生物学公司,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失败者。在技术的不成熟之外,选品的问题更加严重。

21世纪初天时眷顾,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造成了美国原油价格飙升,生物燃料开始抬头。但当战争结束,原油价格回落,没人会再多看一眼更环保的生物燃料,第一代合成生物学企业也从先驱迅速变成了烈士,他们无法对冲国际原油的价格波动。

因此在如今的第二代合成生物学企业中,几乎没人以生物燃料为主打产品。就连平台型的典范Ginkgo在与下游合作时也在刻意避开价格相对敏感的领域。而如果细心分辨,可以发现Ginkgo合作的另一条准则是尽量寻找扩大规模不太重要的领域。

显然,Ginkgo没有把这条准则告诉Zymergen。Zymergen的核心产品是一款柔性电子屏幕材料,这种材料此前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Zymergen做出来了,却没能做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因此估值一落千丈,最终沦落到被Ginkgo花3亿美元收购的地步。

从这一角度看,合成生物学行业其实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能真正解决大规模商业发酵等基本问题。实验室、中试和商业规模生产之间的发酵条件差异很大,Ginkgo没有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把痛苦留给了自己的客户和CDMO。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现阶段实际很难断定合成生物学行业是否已经成熟到足以将制造环节放心地交给CDMO。比起医药板块,合成生物学可分拆外包的环节较少,未来合成生物学企业的发展路径将更可能与20世纪崛起化工巨头相近,需要自行垂直整合下游产业链,重要的是产品规模。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选品和规模放大,是“Ginko”们乃至整个行业都绕不开的坎儿。

对现在的Ginkgo来说,是坚持在平台方向上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还是放下矜持转型产品,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裕了。

关键词: 生物技术 生物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