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记者张敏王僖
预制菜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多地持续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加快预制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多项重点任务;此外,山东、广东、云南等地也纷纷发力。另一方面,企业积极布局。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A股共有82只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甚至有电力设备、交通运输等领域上市公司跨界布局。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产业政策,覆盖了食品安全、营养结构、食品加工技术和物流数据化等方面,为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未来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是“绿色食品”和“数据化冷链”,市场将会向着万亿元级别规模发展。
然而,火热背后,赛道本身的走向、企业的发展路径尚不明朗。资本“一窝蜂”涌入,行业是真风口还是假繁荣?目前B端需求仍是预制菜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面向C端的预制菜企业能否站上C位?
预制菜风口兴起
产业链加速形成
预制菜并不是新物种。
“预制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预制菜概念出现前,我国就有经营一些品类,称为调理食品。例如,经营冻肉的企业,将肉类调味之后供应给B端市场,C端家庭也可以买回家,省掉了前期对食物清洗等工序,这就是早期的预制菜。”广弘控股是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的发起单位之一,也是该研究院的现任理事单位,广弘控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小晖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餐饮连锁化、工业化、人工与租金成本高企带来降本增效诉求等因素作用下,预制菜在B端餐饮已得到广泛应用,渗透率稳步提升。”
而在消费升级、冷链物流普及以及互联网多元化营销助力下,近年来,预制菜从B端逐步向C端渗透。
“预制菜的C端需求始于当下年轻人做饭困局。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家庭规模不断收缩,‘一人食’逐渐成为搜索热词。受疫情影响,居家做饭的频次大幅上升,预制菜低耗时、标准化口味、操作简单、易收尾的特点逐渐俘获了消费者的心。”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26年市场规模达万亿元。在此背景下,资本纷纷入局,部分企业将预制菜作为转型方向,在产品布局、业务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持续调整,以期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例如,水产品龙头企业国联水产表示,公司产品结构逐步向以预制菜品为主的餐饮食材和海洋食品转型,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立华股份介绍,公司黄羽肉鸡业务板块正在由活禽销售模式向屠宰鲜品、冰鲜、冰冻加工品销售转型,积极研发黄羽鸡预制菜品,加快产业链向食品端延伸的速度。
10月23日,得利斯十万吨预制菜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以生猪屠宰、冷却肉、低温肉制品、调理食品加工为主的老牌食品企业,正加速布局预制菜赛道:2022年上半年,公司预制菜业务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44.86%,占比已经达到21.75%。
另一家老牌食品加工上市公司惠发食品,近期则打造了一个预制菜赋能的便捷中餐厅IP“城市味到”,探索向传统餐饮赋能的业务模型,同时也正式开启公司预制菜业务从B端向C端渗透的旅程。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畜禽产业来说,企业向下游产业链拓展,一方面可以实现价值增值,拓宽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另一方面打通下游屠宰、食品加工链和销售链,能够缓解外部冲击以及市场波动对企业稳定性的影响,形成产销的良性循环。
“2020年,因疫情影响了B端消费,同时催生了较多的居家食品消费,在这种情况下,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的形式售卖,催化了C端消费,食品企业研发即热类预制菜受到热捧,预制菜发展步入快车道。”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盈利模式仍在摸索
C端尚难站C位
“当下,社会更关注的是‘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的预制菜,更多的是面向C端消费者群体。”陈小晖向记者表示。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C端主要是面向个人和家庭消费者,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C端市场将会有较大发展空间,并集中于一线、二线城市。”
不过,对于C端市场的未来发展,不同参与主体持有不同观点。有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将积极布局;但也有企业表示,C端预制菜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会小步前进、谨慎布局。
对此,陈小晖向记者表示,当下市场参与者形成的共识是,C端预制菜一定是有市场需求的。“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我国预制菜市场B端和C端的市场规模比例为8:2,而在预制菜产业先行一步的日本,这一比例已经达到1:1,这也是现在市场发力C端的原因。”
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制菜的C端消费刚刚崛起,企业需要去C端构建自身品牌。
整体来看,当下,预制菜B端市场供应较为稳定,而C端的壮大仍需要时间和空间。
惠发食品董秘魏学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市场对预制菜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产业端企业主要做的还是B端。目前C端很难赚到钱,是因为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没有大批量的生产及广泛的渠道销售推广,预制菜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在拓展C端市场过程中,提升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及体验感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功课。魏学军表示,惠发食品在发力B端的同时,尝试性打造“城市味到”中餐IP,探索借预制菜业务推动中式快餐智能化升级,为更多餐饮业态赋能,积极布局C端消费市场。“顾客在门店感觉好吃的菜品,新零售区有专款预制菜供应,既可以线上下单自取,也可以门店付款带走。”
陈小晖表示,不同于B端,C端面对的消费群体更加多元化,且存在区域口味不同的情况,目前C端做得好的预制菜大多来自区域性品牌。预制菜的C端仍在打基础、占市场阶段,从盈利前景来讲,C端的盈利模式还在摸索之中。
此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C端市场发展的阻碍还要考虑外卖市场的情况,提供差异性产品和服务将是C端预制菜针对外卖行业竞争的主要发力点。
产品鱼龙混杂
行业标准亟待建立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预制菜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保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行业发展前景可观。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预制菜行业参与企业众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仍面临标准缺失、区域特征明显、食品安全等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制菜行业门槛较低,已经出现泡沫,存在重复建设、趋同投资的同质化现象。
“目前预制菜企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属于小企业,食品安全控制无法渗透到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存在一定的隐患。”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得利斯董秘刘鹏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预制菜C端市场的消费者画像尚未明晰,性价比是消费者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场扩容之际,也不乏鱼龙混杂的产品出现。采访中,多位企业人士呼吁加快行业标准的设立。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应构建预制菜产品标准体系,提高感官质量和风味特色。“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可以规范指导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但预制菜是将单一厨房烹饪技艺与现代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相融合的新品类,它与传统包装食品的加工生产和流通消费有显著差异,亟须建立健全相关产品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企业衔接厨房与厂房不同生产模式,优化工艺技术、改进制造装备、提高感官质量、保障食物营养、强化风格特色。”
据了解,目前行业内自律组织也在积极编制、推出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助力预制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4月27日,由江苏省餐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江苏省餐饮协会牵头的《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发布;5月16日,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发布首批7项预制菜团体标准;5月18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牵头的4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6月2日,中国烹饪协会预制菜团体标准正式发布;6月28日,中国饭店协会发布《预制菜品质分级及评价》《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
9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密切关注和推动食品工业的预制化发展。
行业集中度较低
规模增长与洗牌共存
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预制菜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459亿元,但包括味知香、安井食品等在内的早期布局预制菜行业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及1%。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6.6万余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2021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新增注册超4000家,今年以来新增注册数量近1500家。从注册资本来看,56.65%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12.08%。
2021年4月份上市的“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进一步推动了一级市场对预制菜企业的追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我国预制菜行业融资事件20余起,融资金额达数百亿元。
“行业竞争现状主要是差异化竞争,未来率先达成规模化、工业化发展的企业将会处于绝对龙头地位。为强化竞争优势,预制菜企业需要更多资金投入,随着企业融资需求增加,未来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入该市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向记者表示。
预制菜的火爆也吸引了诸多跨界入局者。公开信息显示,格力、格兰仕等家电企业也试图在预制菜赛道分一杯羹。对此,张毅认为,家电企业入局预制菜赛道更多的是从企业自身定位出发,为了更好地烹制出预制菜。
魏学军也认为,预制菜赛道需要有不同领域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构建一个健全的生态,围绕预制菜行业从不同层面发力,如智能化装备、冷链运输、渠道运营等,这样才能推动行业行稳致远。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和产业蜂拥而至之际,预制菜行业的洗牌也同步开启。9月份,趣店表示,在评估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后,公司决定精简预制菜业务,同时进行裁员、同供应商终止合作、清库存等一系列措施。此外,陆正耀投资的预制菜“舌尖英雄”首家门店停业关门,且多位加盟商表示持续亏损,无力经营。
陈小晖向记者表示,面向C端的预制菜产业考验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比如面对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企业的菜品研发能力和速度等。此外,冷链物流运输能力也将考验预制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