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神剧的浮夸程度,坊间一直有四个标准:轻度、中度、重度和印度。
这股浮夸之风已经从影视圈开始蔓延。去年妇女节前夕,印度电商平台Meesho在官网上发布了一段采访视频,放了一连串大卫星:
【资料图】
一位身穿白色纱裙的印度妇女,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成为Meesho“经销商”之后,个人收入飞速增长,家庭地位迅速提高,顺便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连现代医学很难根治的“习惯性胎停”都不药而愈[1]。
在采访中,这位女士一再重申:Meesho 平台是家庭主妇的福音。
Meesho举办的Mission Rise女企业家峰会现场
印度女性就业率不足二成,数量庞大的已婚女性依靠丈夫生活,很大一部分正在面临性别偏见与家庭暴力。
作为一家电商平台,Meesho既没有给“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这种不切实际的建议,也没有像互联网上萍水相逢的爹那样复读“都是为你好”,而是给广大印度女性抛去了一根诱人的橄榄枝:
与其向丈夫伸手要钱,不如来帮我们卖货。
2018年,Meesho还只有50万经销商,一年之后这个数字就变成了200万[2]。借助经销商之手,Meesho将印度大量的白牌产品顺利卖到了下沉市场。
与此同时,Meesho的估值也水涨船高来到了50亿美元,一路更是得到了软银、红杉印度、naspers等一众明星资本的加持。
在Meesho的“经销商”体系里,女性占比超过九成[3]。她们只需在Meesho提供的庞大货源库里进行选品,然后在WhatsApp/Facebook等国外版微信里建群销售,即可实现人生蜕变。
虽然听上去很像不靠谱的理财课,但Meesho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造福了印度女性。
宝妈撑起独角兽选择押注“印度宝妈”,对Meesho两位创始人Vidit和Sanjeev来说,是无奈之举。
早在2015年,心怀“印度美团梦”的两人在班加罗尔设立了一家时尚O2O平台,开展了潮流服饰的线上下单、本地销售模式。
以为“引领潮流线上化革命”的两人,很快被实体店家教“做人”:不少店家早已通过WhatsApp完成交易,简单省事无成本,消费者信任度高,对两人的平台毫无兴趣。
草根出身、深谙印度国情的两人想到了曲线救国之路,干脆通过线上社群来解决印度一直以来的“信任赤字”难题,打消消费者对没有品牌背书的廉价商品的顾虑。于是,Meesho一套印度特色的微商模式诞生了。
到2019年,Meesho一头连接2万家印度白牌厂商,一头连接200万经销商。急需出货的供应商以出厂价提供产品,经销商则在Meesho上选品并在自己的社群中进行销售[4]。
他们可以在价格基础上自由定价,从中赚取差价,甚至发展下线,对每笔订单抽成。由于Meesho会直接将商品发给客户,经销商也无需承担资金和库存压力。
印度数量庞大的家庭妇女缺少收入来源,时间空闲,热爱社区社交,天然适合带货,2019年,Meesho有高达75%的经销商都是家庭妇女[3]。
当用户最终确认收货之后,Meesho则会从供应商身上收取10-20%的佣金。经销商没有任何成本,却可以通过订单赚取不菲的佣金。
2019年,Meesho经销商平均月收入在150到200美元之间,其中前10%的经销商甚至可以每月赚到500美元,与此同时印度的平均月工资还不到400美元。
早期Meesho招募经销商广告
印度宝妈们强大的战斗力,最终转换成了Meesho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2021年4月,在迎来软银愿景基金新一轮投资的3亿美元后,Meesho的估值也来到了21亿美元,正式成为了独角兽。
供应商快速销货,经销商勤劳致富,平台蒸蒸日上。看似三赢的局面,却很快戛然而止。
靠资本家更不行2021年夏天,Meesho一脚踢开“赚差价”的经销商,鼓励供应商直接向用户销售。为了顺利在B2C模式扎根,Meesho可谓是不遗余力。
在提供给用户的体验上,Meesho提供了全印度最轻的电商软件。Meesho软件大小只有13.6M,仅仅是亚马逊的四分之一,让“战斗成色”的安卓机也能流畅地买买买[5]。
此外,Meesho还一视同仁地推出了9个语言版本,适配了印度复杂的语言环境。
在宣传策略上,为了吸引新商家入驻,依然是宣传女性独立,Meesho却已经不提经销商,反而把女性供应商树立成了新典型。资本家的现实程度令人瞠目结舌:谁是要团结的人民群众,取决于谁拥有先进生产力。
Meesho招募供应商宣传片
在盈利模式上,Meesho也开始转向营销广告收入模式,采用0佣金的政策向供应商和消费者让利。
Meesho的转型给往日的经销商们带来了沉重的道德压力。由于失去了信息差,经销商赚取差价的行为,让他们的亲友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不少经销商纷纷抱怨亲友关系因此恶化[6]。
一位名为Pooja的经销商在受访时提到,自己的订单在短时间内就从1200个,降到了仅仅8个;仅剩的客户也往往是无力使用Meesho软件的下沉群体,单价也不会高到哪里去[6]。
事实证明,女性独立靠男人不行,靠资本家更不行。
曾帮助Meesho打入千家万户的经销商,已然成为其降本增效的对象。仅仅一年之后,经销商订单占比就从100%急剧下滑到20%。Meesho更是决定釜底抽薪,在未来两年,将经销商比重持续降低到3%[6]。
不惜得罪昔日战友,Meesho为的是增加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主打下沉市场、B2C平台、14亿人口亚洲大国......这几个关键词一组合,在资本市场眼中,Meesho俨然就是另一个冉冉升起的拼多多。
2021年9月,伴随着新一笔5.7亿美元融资的注入,Meesho放弃经销商的结果是——估值翻番来到了49亿美元。在2022年的排灯节促销季中,Meesho一举超越了亚马逊,成为了整个印度市场订单量第二大的电商平台。
印度拼多多,能复刻拼多多在中国的成功吗?
印度拼多多走不通答案显然是,不能。
虽和拼多多相似,Meesho从社交电商开始起家,主打下沉市场,80%用户都来自于二线城市以下的bharat地区(约等于中国的“五环外”)。但要想真的赶上拼多多的步伐,Meesho恐怕还有相当的距离。
首先,虽说两家公司瞄准的都是下沉市场,但“下沉”和“下沉”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2020年,中国的人均净收入已经超过了7500美元,同期印度只有这个数字的20%。疫情期间,印度甚至还有多达8亿人在接受粮食援助[7]。
其次,下沉市场也更需要廉价的快递,但印度的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货到付款在印度依然盛行,退货率高达60%,物流公司不仅要克服糟糕的基建,还要处理大量的现金清点业务以及大量的逆向物流,这些都拉高了印度物流的成本[8]。
前者决定了货币化率难以提升,后者意味着物流支出很难压缩。Meesho面临的是入不敷出的困境。
仅在2020财年,Meesho就亏损了30亿卢比。到了21财年,虽然Meesho的营收迅速增长了2.6倍,但由于物流、营销等必要支出仍在增长,Meesho的亏损数字也继续扩大到了近50亿卢比[9]。
激进的扩张策略,让Meesho的未来雪上加霜。
2021年4月,Meesho在顺利完成E轮融资的几乎同时,突然宣布计划在 200 多个城市,启动食品和快消的本地配送服务。在Meesho眼里,食品和快消品正是下沉市场人群日常开支的重要部分,而且线上化率只有0.5%,拥有着充足的想象空间。
这一领域,也对仓储和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本就薄弱的Meesho,只能通过不断烧钱外包业务来解决问题。但这个赛道早已群狼环伺,不管是国际巨头沃尔玛、亚马逊,还是本地霸主信实集团、塔塔集团都在押注布局。
在这场烧钱游戏中,Meesho很明显是上错了牌桌的那个小朋友。更加危险的是,Meesho错误的战略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点。
Meesho的上一轮融资还卡在21年9月
在美元宽松的周期里,资本或许还愿意押注未来,为增速买单;在如今美元寒冬的节点,活在当下已然是主旋律,盈利与否几乎成为了第一要义。
幡然醒悟的Meesho,在2022年8月裁掉了食品和快消业务以及300名员工,一口气把每个月的支出从4000万美元压缩到了2000万[10]。
只不过考虑到转向广告营收的Meesho,全年预测营收只有1个亿[11]。Meesho想要实现盈亏平衡,在2023年的IPO中卖得一个好价钱,预算还得再狠狠心砍掉一半。
尾声2018年,黄铮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备受争议的话:“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12]”
与大众认知的“消费降级成就拼多多”不同,拼多多迅速崛起的秘诀反而是“消费升级”。而这股全民消费升级浪潮里,真正推波助澜的力量是中国庞大的供应链和越来越便宜的快递。
印度拼多多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印度有多少穷人,而是取决于印度人什么时候能消费升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