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刚看了一下爱奇艺的财报,确实有点too good to be true的地步,不敢信!
一句话,凭什么在内容成本这季度降低17%,全年同比降低19%的情况下,会员订阅数、MAU、Rev、ARM全都“蹭蹭蹭”上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他如研发、营销、研发这些“降本增效”就懒得看了,但内容投入降低,结果整了一堆好剧,这搁谁谁信呀。
此外,管理层在刚刚电话会上提到,“与去年同期相比,第四季度年卡会员的占比明显增加。”
这意味着,消费者因某部剧而来,又随某部剧播完离开的情况,居然变化了。
在此之前,这个行业一直被诟病——爆款就是碰运气、劳动要素(演员、编剧、导演)等成本,完全不可控。
行业毒瘤式的问题,解决了吗?大众怎么不知道?
所以说,“好到让人觉得特么造假了”。
那到底是爱奇艺会计粉饰,手段高明,还是最近运气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需要分析一下这背后的情况。
01 先看业务和财务数据QM数据显示,近期数据非常不错,无论是DAU还是MAU。
看用户时长,也是如此。
平均在90分钟,和对手差距逐渐拉大。
看官方披露数据,也同样如此。
日均订阅会员数、ARM等会员业务,好转迹象明显;
财务数据方面,显示相关Rev都在涨。
而奇怪的是,成本已经连续下降了5个季度,尤其近4个季度,平均削减在15%以上。
所有,又一个疑问:凭什么?之前搞内容的人是多么废物?
还是说劳动要素——演员们/版权方,因经济危机,纷纷降价,大甩卖呀?
抑或爱奇艺玩起了「会计游戏」?
02 再翻看4Q22剧集信息不管怎么说,很难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毕竟流媒体产业,两大困局——爆款看运气、生产要素作为强对手盘,溢价能力太强,是难以改变的大众共识。
财务数据是滞后指标,甚至是可以粉饰的指标,那么业务层面,是没法造假的。
对于长视频,可以翻看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剧集情况。
让团队稍微整理一下材料:
可能我不太看剧,但上面意思,基本是明确的,爱奇艺确实弄出了很多好剧。
上面是可以查阅的统计信息。
这些和财务数据,是可以交叉验证的。
同时翻看了23年,流媒体市场的剧集pipeline情况,以古装剧为例(咱们不谈悬案迷雾这系列)
同样如此。
换句话说,爱奇艺的剧集储备,明显就比别家多,明年业绩相对其他家来说,应该会更好一些,而且概率更高。
03 几种猜想爱奇艺这种业绩,会计粉饰是不可能,毕竟好剧在那里放着。
说爆款,那么问题是,别家为什么不复制这些呢?挖演员、明星、导演、编剧呀。
群雄争霸才是正常呀,流媒体烧钱弄好剧,观众爽歪歪。
今天要说爱奇艺拍摄电视剧能力,有爆款秘诀,实现流水线工业化,拥有护城河,相信很多人是怀疑的,我也同样如此。
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目前这些流行剧,是不可能凭空出来的。
所以爱奇艺,应该可以再次回归到投资者的视线中。这门生意,还是一门糟糕生意吗?值得再次研究一下吗?
如果相对可持续,是否应该重新考虑这一资产的定价呢?
这里,回顾一下市场目前主流的解释:
1、一种是爆款论,爱奇艺运气好,但没法解释持续的运气好,为什么剧集储备那么多?明显明年爱奇艺凭借压倒性的pipeline,概率高出一两个等级?
2、IP论,这以某头部券商的,他们认为以迷雾系列开始,爱奇艺到了可以IP变现的阶段。
这同样经不起推敲。迷雾剧场,暂时还没有那种长期变现的迪士尼、漫威等动漫工具人,免费打工仔。
所以,爱奇艺最近这些信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我个人的想法,可能和产业环境有关系。
在去年12月的时候,马化腾曾在那次内部批评会中,讲述“以前有些中不溜秋的剧,我们也愿意投资,现在就要想一想了。”
这句话,代表着行业老二,有认输的迹象。这个产业没那么多人,能玩动了。
企鹅的“认怂”,代表业界不愿意继续烧钱,打无限战争。
换句说,爱奇艺撑到了独领风骚的时代。
过去的劳动要素的成本问题,随着竞价者(腾讯视频、芒果台、优酷)的退出,回归到正常水平,甚至爱奇艺后期,对普通演员(非头部)有一定议价权(类似芒果台的综艺)。
关于迷雾系列剧场,后续可能在未来几年后(在腾讯降低投入意愿期),也应该不会有竞争者来抢食。
这里面会出现相关优秀的生产要素,如编剧、演员、导演等,会倾向于更有经验的爱奇艺,而非选择芒果、腾讯视频合作。
其中的账很好算,毕竟成功概率更高,收益更有保障,且赔率高。
秦昊、白宇、张颂文就是爱奇艺走来的代表,相对低价的演员,可以凭借爆款剧集,身价倍涨。这种榜样的就是爱奇艺去和劳动要素议价的资本。
当然,关于说爱奇艺有爆款秘诀,我倾向于否。但相信它们长期内部的机制、剧集经验,相较于其他流媒体平台,有一些比较优势。
这条护城河,等待爱奇艺继续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爱奇艺值得投资者重新审视地看看,企业长期价值,需要再去看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