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又是赶在亚太市场开盘前,一波三折的瑞士信贷银行(下称“瑞信”)收购案终于落定。
当地时间3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瑞信将被瑞银集团(下称“瑞银”)收购。这意味着,瑞信近167年的独立经营宣告终结。由于该交易涉及瑞士金融业两大支柱,这也成为了2008年以来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一桩银行业收购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瑞银在发送给《财经》记者的新闻稿中称,根据全股交易条款,瑞信股东将以22.48股瑞信股票获得1股瑞银股票,相当于每股0.76瑞士法郎,总对价为30亿瑞士法郎。
新闻稿还说,本次收购讨论由瑞士联邦财政部,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和瑞士央行共同发起。两家银行都可以通过瑞士国家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3月17日收盘时,瑞信估值约为74亿瑞士法郎,这意味着瑞银以四折的价格收购了瑞信。
对于这桩收购案,亚太市场似乎并不领情。3月20日早盘,与国际市场相关度较高的港股主要指数低开低走,恒生指数低开0.85%,恒生科技指数低开0.35%,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低开0.71%。随后跌幅扩大,恒生指数盘中一度击穿19000点大关。截至收盘,恒生指数跌2.65%,报19000.71点,恒生科技指数跌2.75%,报3870.27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跌2.21%,报6469.65点。
不同于港股下挫,A股走势相对独立,冲高回落。A股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上证指数涨0.1%,深证成指涨0.11%,创业板指跌0.1%,随后震荡走强,创业板指一度拉升超1%。午后主要指数陆续下挫翻绿,截至收盘,沪指跌0.48%,深成指跌0.27%,创业板指跌0.08%。
重大的欧洲银行业合并截至2022年底,瑞信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约为5000亿美元,拥有约5万名员工。瑞银的总资产为1.1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规模约是瑞信两倍,在全球约有7.4万名员工。收购瑞信后,瑞银的资产规模将比肩德意志银行,并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公司和欧洲第三大资管公司。
如果放在过去,瑞银和瑞信这两大银行巨头联姻是瑞银从未预料的事情。首先,瑞信庞大的投行业务与瑞银多年来一直奉行的“轻资产”模式相悖,后者的核心是为富裕客户进行财富管理并收取费用。其次,瑞信长期背负了一系列丑闻。再次,两大银行巨头合并,也将受到来自监管方的反垄断审查。
事态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监管方态度转变。瑞士监管机构担心,如果不及时出手相救,瑞信将在不久后资不抵债。由于瑞信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其流动性问题将外溢全球。为帮助促成这笔交易,瑞士央行还向瑞银提供了超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
对于如何处置瑞信,瑞士监管机构曾提出两个解决方案:收购或破产。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如果破产,将面临旷日持久的混乱局面。瑞银内部高管担心,这将影响瑞士银行业声誉。正是这种担忧加快了其与瑞士有关部门关于收购的讨论。
监管方的担忧源自瑞信流动性危机的发酵。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经历财务缺陷、大股东无援后,瑞信上周每日面临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资金流出。另据晨星公司数据,3月13日-3月15日,瑞信的美国和欧洲的管理基金净流出超过4.5亿美元。
这一现象其实延续已久。去年四季度,客户从瑞信提款超1100亿瑞士法郎,令该行流失约38%存款。瑞信最新财报显示,虽然资金外流已经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形势并未扭转。瑞信于2022年亏损73亿瑞郎,这是该行自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年度亏损,也是连续第二年出现亏损。瑞信预计,今年将继续录得重大财务损失,并承认上述情况可能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
不过,仅从收购角度来看,瑞信的业务对瑞银也有一定吸引力。比如,瑞信在亚洲拥有一批富有的财富管理客户,这与瑞银在亚洲的类似业务和发展方向吻合。
截至2022年底,瑞银管理的可投资资产体量达到3.957万亿美元。瑞银称,这笔收购交易将创建拥有5万亿美元投资资产的全球领先财富管理机构。2022年,瑞信财富管理业务占其总业务比例近28.31%。
瑞信不吸引瑞银的是投行业务。瑞银董事长凯莱赫(Colm Kelleher)表示,瑞银将收缩瑞信的投资银行业务,并使其与瑞银的“保守风险文化”相一致。
2022年,瑞信投资银行业务规模达1468.46亿瑞士法郎。目前,瑞信已逐步削减大部分投行业务。不过,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该分拆计划仍前途未卜。目前,瑞士政府同意分担瑞银在逐步关闭其余业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部分损失。凯莱赫称,现在谈论潜在裁员数量为时尚早。目前,瑞信已经计划裁员9000人。
市场恐慌会否缓解?不仅是瑞士,全球监管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安抚市场。3月19日,美联储与另外五家央行宣布了一项协同行动,以提高美元互换额度安排的流动性。这是全球主要央行为加强银行业动荡所采取的一项举措。
中国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证监会对外表示,将与瑞士监管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瑞士信贷在香港的业务包括一家受金管局监管的瑞士信贷香港分行,以及两家受证监会监管的持牌法团,所有公司今天都将照常营业。瑞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总资产约为1000亿港元,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少于0.5%,本地银行业对瑞士信贷的风险承担不大。香港银行体系保持稳健,资本及流动性状况充裕。”
但市场仍陷入“越救越跌”的局面。3月20日,瑞信美股盘前跌超56%,瑞银跌近4%。与此同时,欧洲Stoxx 50指数期货跌幅扩大至2%。作为避险之王的黄金则于同日站上2000美元整数关口。
此外,港股金融股3月20日更是大幅下挫。保诚(2378.HK)下跌8.28%,渣打集团(2888.HK)下跌7.3%,汇丰控股(0005.HK)下跌6.23%创近六个月来最大跌幅,惠理集团(0806.HK)、东亚银行(0023.HK)分别下跌6.32%、4.53%。
博大资本国际总裁温天纳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天港股大跌,跟目前银行股的市场状况,以及瑞银并购瑞信有一定关联性,体现了投资者信心不足。瑞信并非小银行,这样大型企业都出状况,对其他中小型银行来说,尤其是在疫情后加息的环境之下,生存状况并不明朗,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
不过,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欧美银行业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其原因在于其资本充足率更高,且杠杆率更低,此外监管部门反应较快。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欧监管机构要求各银行持有一定水平的高流动性资产。这使得在挤兑事件发生时,银行有能力完全满足一个月的预估现金需求。如果从流动性覆盖率这一衡量流动性指标来看,市场研究机构Autonomous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欧洲,银行的平均流动性覆盖率为165%,而美国银行平均流动性覆盖率为118%。
2008年后,美国金融部门实现了较好的去杠杆。市场研究机构Haver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该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的123%回落至的75%。同期,欧洲金融机构杠杆率则达127.5%。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南欧“边缘国家”杠杆率更高,且已超过欧债危机时水平。
高盛研究报告认为,对于瑞银收购瑞信一事,未来需要关注的风险在于,这是否会削弱瑞银实力。这包括是否将提高其融资成本,导致存款迁移,并稀释其股票收益和回报。
回归到国内市场,中金公司认为,虽然海外的美国中小银行危机事件、瑞信风波对市场风险偏好有一定压制,且短期内海外风险事件仍存不确定性,但A股中期的表现更多取决于国内自身的增长与政策周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