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上半年,中国旅游产业的强势复苏街知巷闻,而过去三年陷入低谷的旅游上市企业,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不仅经营业绩迎来“困境反转”,股价表现也可圈可点。然而,部分旅游上市企业却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有些五味杂陈。
01 众生相:有人欢喜有人忧在迈点网重点监测的36家旅游上市企业中,共有33家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19家扣非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3家实现同比增长,2家出现同比下滑,盈利企业合计24家,占比达到72.73%。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33家企业对比一季报,中报盈利数量显著增加,由19家提升至24家,新增长白山、桂林旅游、西藏旅游、*ST西域和中青旅五家企业。财报数据显示,上述五家企业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增速分别达到356%、201%、106%、375%-450%、1561%。
显然,受益于旅游市场的强势复苏,多数旅游企业正逐步恢复“元气”。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23.84亿,同比增长63.9%;实现旅游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95.9%。其中,第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6亿,同比增长46.5%,实现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68.8%;第二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1.68亿,同比增长86.9%,实现旅游收入1.0万亿元,同比增长150%。
不过,面对如此火热的旅游市场,却仍有9家企业延续亏损态势,更有甚者在第二季度亏损显著放大。结合主营业务类型来看,续亏企业多为旅行社类和综合类,而景区类和酒店类则相对较少。
02 景区与酒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2023年上半年,景区企业与酒店企业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强势复苏的最大受益者。甚至于,九华旅游、长白山、西域旅游(证券简称:“ST西域”)、峨眉山A、天目湖、三特索道、锦江酒店的扣非净利润均创造了上市以来中报的新高,丽江股份、黄山旅游也只是业绩预告下限低于历史高点。
然而,云南旅游、张家界、华天酒店三家企业,却成为了“异类”。其中:
·云南旅游扣非净利润为亏损6000-12000万元,亏损同比扩大71.43%-242.85%;
·张家界扣非净利润为亏损4200-4700万元,亏损同比收窄62.38%-66.39%;
·华天酒店扣非净利润为亏损8360-10360万元,亏损同比收窄36.35%-48.64%。
云南旅游在业绩预告中指出,“报告期内,受投资动能有所放缓,尤其是地产投资拖累加大影响,服务业投资表现低迷,导致旅游文化科技板块新项目落地及存量项目推进实施周期拉长,经营业绩不及预期”。
迈点网注意到,在云南旅游过去三年的收入结构中,旅游文化科技业务占比愈发提升,由2019年的24.57%提升至2022年的53.80%,成为经营业绩的重要支撑。资料显示,旅游文化科技业务主要面向文化旅游景区提供园区策划设计、高科技游乐设备研发生产、工程代建等系列综合服务,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影响显著。
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按可比口径计算)。考虑到2022年上半年上海封城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202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复苏明显偏弱。因此,云南旅游的旅游文化科技业务的萎靡亦属情理之中。
与此同时,2023年上半年的云南旅游市场,黑导游、强制购物等负面新闻被频频爆出,口碑急转直下。例如据上观新闻报道称,目前云南一些旅行社禁止记者等“敏感职业人员”参团旅游,昆明康辉旅游的客服人员更是明确表示“没有办法接待记者,也没有旅行社愿意接待记者”。
显然,云南旅游市场的负面消息不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旅游景区的客流量。一个细节是,与黄山旅游等企业详实披露客流量等经营数据不同,云南旅游在业绩预告中只是用了“传统旅游业务复苏势头良好”这样的字眼予以搪塞。这也侧面说明了,景区客流量复苏力度相对不足,或许也是中报业绩延续亏损态势的原因之一。
与云南旅游颇为浓厚的地产属性不同,张家界是较为传统的景区企业,主营业务主要以“旅社行+客运”为主,其亏损原因主要在于大庸古城项目尚处于“爬坡期”。张家界在业绩预告中指出,“报告期内,公司大幅减亏的原因系旅游市场恢复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但因大庸古城公司折旧摊销及财务费用导致公司仍处于亏损”。
资料显示,大庸古城项目由张家界斥资约20亿元建设,是张家界市目前单体投资最大的城市旅游文化项目。按照规划,大庸古城将打造成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古城文旅综合体,以打造成为张家界文化旅游地标、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时尚的文化创新体验历史古城作为项目建设目标。
迈点网注意到,大庸古城的部分项目于2021年6月开启试运营,但项目收入却不及预期,拖累了张家界的整体业绩。2022年报显示,大庸古城项目实现净亏损1.51亿元,亏损同比扩大79.90%。
个中缘由,一方面在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张家界当地古城景区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例如宋城演艺的张家界千古情景区早在2019年便已投入运营,当地还有溪布街、古庸城等多个古镇景区。
当然,一个好的迹象是,大庸古城2023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游客接待量分别达到2.05万人和4.92万人,同比增长571.11%和537.48%。与此同时,对于张家界经营业绩的拖累也在逐步下降。财报数据显示,张家界2023年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收窄51.60%-67.39%。这意味着,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张家界第三季度的经营业绩有望持续收窄,甚至实现环比扭亏为盈。
华天酒店作为聚焦于湖南本地市场的酒店企业,近些年来受酒店市场进入成熟期以及自身重资产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经营业绩逐步陷入“瓶颈期”。一方面,华天酒店的营业收入逐年下滑,另一方面受管理费用率及财务费用率高企的影响,扣非净利润陷入连年亏损的境地。
财报数据显示,华天酒店的营业费用率由2013年的45.44%提升至2019年的71.75%,2018年甚至超过90%。其中,管理费用率由37.48%提升至48.12%,最高曾超过60%;财务费用率由6.06%提升至21.51%,最高曾超过27%。
不过,随着湖南阳光华天旅游发展集团的入主,叠加自身的战略转型,华天酒店正逐步重回正轨。2023年上半年,华天酒店亏损显著收窄,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规模更是环比收窄30.49%-63.22%。
对此,华天酒店在业绩预告中指出,业绩大幅减亏的原因在于一是酒店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二是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实施一系列措施,成本费用同比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景区、酒店企业的亏损大多受自身经营模式、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自身的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那么2023年第三季度的经营业绩也有望持续向好,甚至实现扭亏为盈。
03 旅行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23年上半年,中国旅游市场呈结构性复苏态势,国内游市场持续升温,无论是出游人次还是旅游收入,均已超过或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相对而言,受政策以及供应链等因素的影响,出境游市场复苏相对滞后。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68亿人次,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8.8%。
凯撒旅业在5月份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指出,由于开放目的地只相当于2020年前的30%,同时国际航班恢复和使馆签证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2023年出境游还处于阶段性恢复和调整期。
与此同时,由于过去三年的公共卫生事件重创了全球旅游业,导致诸多目的地的旅游供应链受损严重。因此,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复苏,目的地的承接能力显著受限,同时大交通、地接、用车等成本也显著提升,推高了旅游产品价格。
受此影响,2023年上半年旅行社企业大多延续亏损态势,除了坐拥乌镇、古北水镇两大景区,且业务多元化程度较高的中青旅以外,众信旅游、凯撒旅业(证券简称:“*ST凯撒”)、西安旅游均延续亏损态势。其中:
·众信旅游扣非净利润为亏损3100-3600万元,亏损同比收窄56.88%-62.86%;
·凯撒旅业扣非净利润为亏损8000-11000万元,亏损同比收窄40.60%-56.80%;
·西安旅游扣非净利润为亏损3950-5250万元,亏损同比收窄4.97%-28.50%。
不过,自2月份开始,随着中国公民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陆续恢复,以及出境团队游试点国家扩容至60个,出境游市场正逐步复苏。
受益于此,旅行社企业第二季度的经营业绩显著改善。其中,众信旅游、西安旅游扣非净利润亏损额度分别环比收窄107.51%-120.35%、26.06%-69.13%,众信旅游更是扭亏为盈,实现扣非净利润292.17-792.17万元。
众信旅游指出,随着“五一”黄金周、端午小长假等传统假期的到来,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热门长线目的地产品销售情况良好,阿联酋、泰国等短线目的地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凯撒旅业虽然在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上限达到6676万元,环比第一季度有所放大,但亏损下限3676万元较第一季度环比收窄14.99%,亏损仍有收窄可能。凯撒旅业在5月份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年初至今,公司交易流水持续增长,多日交易流水突破百万元,单日最高突破500万元。
而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出境游市场正逐步升温。支付宝发布的暑期出境游消费趋势显示,2023年1-6月,支付宝用户出境游人均消费额较2019年同比增长24%。另据途牛最新预订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出入境业务迎来毕业季及寒暑假业务高峰期,长短线的出境需求订单量相比2019年增长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之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55亿人次,出境旅游支出高达2546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支出的比重接近五分之一。
显然,出境游市场尚有较大的复苏空间,在暑期旅游旺季的加持下以及供应链的逐步恢复,旅行社企业的经营业绩在2023年下半年也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04 综合文旅集团:东边日出西边雨与2023年上半年中国旅游产业的强势复苏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萎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同比增长1.1%。
受此影响,新华联(证券简称:“*ST新联”)、华侨城(证券简称:“华侨城A”)、三湘印象三家地产属性浓厚的综合文旅集团,经营业绩依然延续亏损态势。其中:
·新华联扣非净利润为亏损12.33-15.0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6.83%-42.80%;
·华侨城扣非净利润为亏损12.70-17.7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502.22%-739.32%;
·三湘印象扣非净利润为亏损3200万元,亏损同比收窄53.61%。
新华联指出,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项目结转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项目毛利有所减少;华侨城指出,受房地产市场环境及公司项目结转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 公司结转项目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企业在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中:
·新华联扣非净利润为亏损4.06-6.80亿元,亏损环比收窄17.74%-50.88%;
·华侨城扣非净利润为亏损9.32-14.32亿元,亏损环比扩大175.89%-323.89%;
·三湘印象扣非净利润为盈利1266万元,环比增长128.34%,实现扭亏为盈。
新华联在业绩预告中虽然并未提及第二季度亏损环比收窄的原因,但文旅业务的崛起或是重要原因之一。新华联官网显示,“五一”假期期间,公司旗下三大景区客流量再创新高,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其中铜官窑古镇接待游客12.58万人次,接待游客约9万人次,西宁童梦乐园入园人数达7万人次。
迈点网注意到,自2011年“借壳”上市以来,新华联始终致力于由房地产业向文旅业转型,公司旗下三大景区项目于2019年全面落地。但所谓“生不逢时”,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的公共卫生事件,叠加房地产政策的转向,导致新华联经营业绩连续三年亏损,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虽然2023年上半年新华联受地产业务“拖累”,经营业绩延续亏损态势,但第二季度的环比收窄,以及文旅业务在“五一”假期期间的优异表现,还是显示出经营业绩的向好趋势。
华侨城在业绩预告中指出,“为适应市场环境,加快销售去化,公司对部分房地产项目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预计带来部分价值折损”。也就是说,面对萎靡不振的房地产市场,华侨城对部分房地产项目进行了降价销售,以快速回收资金,这或许是造成其第二季度亏损环比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华侨城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1-6月,公司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0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27.7亿元,同比下降16%。根据迈点网的测算,华侨城单位售价相较于2022年同期每平方米下降235.89元。
不过,华侨城的旅游综合业务依然显示出极强的复苏态势。根据华侨城披露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公司旗下文旅企业合计接待游客超4400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74%。而且,面对暑期旅游旺季,华侨城旗下各景区围绕消暑、亲子游和毕业季等主题,推出了奇幻火星音乐节、“电音派对”、“粽意端午”国风公园文化季等活动。
不出意外的话,2023年第三季度,华侨城的旅游综合业务有望带动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回暖。毕竟,近些年来,旅游综合业务占华侨城总营收的比重接近50%,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于近期迎来了政策拐点。
不同于新华联和华侨城,三湘印象在业绩预告中并未提及亏损的原因,而是非常“聪明”的指出了亏损同比收窄的原因——“业绩变动主要系公司演艺项目门票分成收入较上期增长,同时,本期收回应收账款转回计提的坏账准备较上期增加,导致本期亏损较上期减少”。
根据三湘印象官网披露的信息,“五一”假期期间,公司旗下十余台演艺项目合计演出173场,观演人数达到20.25万人,按可比口径计算,旗下演出场次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90.1%,观演人数恢复至169.2%,各项目票房合计收入恢复至187.1%。
不过,结合三湘印象近些年的收入结构来看,其文化演艺业务占比较低,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着实有限。以2019年为例,当年文化演艺业务实现收入7343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3.69%,而房地产销售业务占比则高达89.73%。过去三年间,房地产销售业务与文化演艺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因此,三湘印象第二季度环比扭亏为盈的核心原因,或主要在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转回,即通过冲抵资金减值损失,增厚了营业利润。
总体而言,综合文旅集团延续亏损态势的核心原因在于收入结构中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虽然文旅业务均实现了强势复苏,但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着实有限。不过,随着房地产行业迎来政策拐点,叠加中国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2023年下半年上述企业的经营业绩也有望迎来阶段性拐点。
05 结语虽然中国文旅产业在2023年上半年复苏势头强劲,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消费补偿”特征浓郁,这意味着,一旦过去三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届时旅游市场也将逐步回归“平静”。与此同时,当下地方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随着地方国资的加入,旅游市场的竞争,也由过去的景区间竞争升级为目的地间竞争,例如“淄博烧烤”的爆火。
那么,2024年,旅游企业将如何面对逐步回归“平静”的旅游市场,以及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