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当一种类型数量开始爆炸,创作方式也逐渐成熟后,观众自然会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前几年,女性群像剧刚刚重回大众视野。被男性视角统领太久,渴望在荧幕上看到更多女性故事的观众,自然会放低底线,接纳各种各样的桥段。即便有一些不那么合乎逻辑,也能够在女性群像剧的框架之下,被观众咂摸出一丝进步的味道。
只不过,这几年的女性群像剧没有一百部也有五十部,但来来回回却还在讲一样的故事,自然也不能怪观众审美疲劳了。
今年,女性群像剧的数量没有减少,但反面教材倒是播了一大堆,却仍未等到一部代表着进步的好作品。说起这几年的优秀女性群像剧范例,还是只能想起《爱很美味》。
若是对标经典美剧《大小谎言》,或是今年在豆瓣获8.6分的台剧《她和她的她》这类作品,我们的女性群像剧仍然没有展示出女性的真实困境。比起女性普遍遭遇的结构性不平等,国产剧对女性群像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职场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和恋爱故事这些被反复讲述的话题上。
不是要求所有女性群像剧都得如此厚重和尖锐,毕竟时下轻喜剧如此受欢迎。但就连简单地反映女性的日常生活,对今年这些悬浮在空中的女性群像剧来说,都是很高的要求了。
虽然仅凭一年的作品,无法为某个类型的持续发展盖棺定论,因为剧集播出的随机性很强,受各种因素限制。但根据经验来看,这种被市场制造出来的剧集类型,都难免经历从“风口”到“套路”的过程,大女主剧和甜宠剧都是前车之鉴。
去年年底,毒眸在国产女性群像剧的爱、痛苦与欲望中,对该类型的发展路径做了简单梳理。在《欢乐颂》《三十而已》《爱很美味》等几部具有标杆意义的作品中,体现的其实是女性群像剧迭代的过程。
不过,站在今年回头看,无论是剧作技巧层面,亦或是创新意义上,似乎都没有明显的进步。或许在各个变量上进行微小的迭代,已经无法再使这一类型重新焕发生机,想得到更进一步的成果,需要更大刀阔斧的改变才行。
毕竟再好的题材红利,又能吃几年呢?
01差不多的职场独立女性和复仇家庭主妇,差不多的姐狗恋发着味道雷同的工业糖精,差不多的女性友谊和标榜独立的金句台词……今年的国产女性群像剧,两个词就可以概括:刻板人设+套路剧情。
一些看了第一集就能大概猜到结局的故事,扎堆地出现在今年的女性群像剧中。《欢乐颂3》第一集就来了一出“街头大战偷拍男”,既上演了girls help girls的暖心剧情,又狠狠批判了社会渣滓;《她们的名字》里,秦海璐演的是在职场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白冰领衔主演的支线剧情则是“家庭妇女的复仇”,总之都并不新鲜。
当然也有猜不到的,比如《芳心荡漾》里蓝盈莹演的“潘晓晨”,她先是怀疑自己男朋友和健身教练有一腿,而后发现健身教练是她男朋友雇来勾引她出轨的,最后决定和健身教练顺势搞暧昧,还盼着自己男朋友“挥刀向情敌”——女性是爱看“雄竞”没错,但上升到社会新闻的还是算了。
女性群像剧中的女主角们,都是输入关键词就能一键生成的AI人。
主角团里的中流砥柱,一定是职场女性。她们总是有着精致的妆容,媲美时装周的造型,每天光鲜亮丽地走进窗明几净的办公间,端着咖啡说一些难懂的金融术语,间或输出一些象征着独立女性的金句。
在大多数时候,她们还承担着女性群像剧里谈“姐狗恋”的责任,好像只有成功女性,才有资格拥有听话的年下小男友,而不是沦落到在《双面胶》里和婆婆斗智斗勇。
家庭主妇也不能少,《三十而已》的“顾佳”完全拉高了家庭主妇的天花板,导致现在国产剧里,没有两把刷子已经不配当全职太太了。
她们不仅要能打理家庭,最好还有副业,在到底是“牺牲自己服务家庭”,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反复纠结,再在闺蜜们的帮助下,轻轻松松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丝毫不在乎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女性不得不兼顾二者,又有多少女性还在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而愁苦,根本无暇顾及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
除了在职场上无所不能的女强人,和一定会终于醒悟、决定为自己而活的家庭主妇之外,女性群像剧里年纪最小的女生,一定是恋爱脑,或者脑子缺根弦,反正都是师承《粉红女郎》里的“哈妹”。
在《她们的名字》里是在职场上怼天怼地的00后代表人物“沈嘉男”,在《芳心荡漾》里是被渣男骗个团团转的“罗潇潇”,在《欢乐颂3》里是张口闭口成语、情商跌到谷底的“何悯鸿”。
模板化的人设,决定了套路化的故事。而所谓的群像,就成了套路的几何式叠加。
为了打造群像感,编剧们会用各种方式让女主角们结识并成为闺蜜。部分女性群像剧沉迷于把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强行拉入同一个故事线,一方面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可供代入的样本;另一方面是想要在完全不同的人物身上碰撞出火花。
所以我们会看到《欢乐颂3》里,卧底女青年、科研富二代和业余舞蹈老师成为朋友,靠的是不管聊多私密的话题都从来不关门而诞生的邻居友情。
而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和年龄差距20岁以上的同性成为闺蜜,年薪十万和年薪千万的人也不处在同温层中,毕竟大家每天要操心的事情都不一样,你烦恼股价波动,我担心菜价上涨——但这些并不妨碍她们在女性群像剧里,通过简简单单的偶遇就成了铁血闺蜜。
抛开剧情的不合理性,这种按照代际来给主角们做定位,再强行把她们扯到一起的叙事逻辑,本质上既是对女性关系的理想化呈现,更是对社会时钟的无意识迎合。事业有成的一定是3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一定先被渣男玩弄,然后被社会毒打;30岁出头结婚几年的,都疲于处理夫妻感情。
不合理的故事就像一推就倒的多米诺骨牌,因为认识得太草率,显得女性友情也不新鲜和不珍贵,缺乏可以被理解的土壤。这么看来,野心比较小的反而能收获成果,像是《二十不惑2》这样从大学室友一路演到成为闺蜜的社会人,就显得很合理。
《二十不惑2》算是今年播出的女性群像剧里为数不多的成功作品,豆瓣评分8.1分,比前作还高出将近2分。在时间线上延续了前作,讲的是四个女生从大学生过渡到社会人士的故事。有第一部打底,人设上不会跑偏太远,还有细节可圈可点的职场戏,和对友情比较细腻的刻画,再加上“同行衬托”,一跃成为今年女性群像剧的范本。
另外一部可以讨论的是《卿卿日常》,虽然比起每个女性的主线,这部剧更侧重讲述女性之间的关系,但仍然符合女性群像剧的一般框架。这部剧在女性视角的叙事上,发掘了一些对女性非常友好的叙事小技巧,比如虽然“拒绝雌竞”的口号喊了好多年,但是做到这么极致的确实不多见。
因为是架空背景,创作者们也承认这是一出“古代童话”,那么似乎不应当对其中所包裹的现代女性价值观做太多苛责,但我们仍然不希望国产剧里出现太多“完美女主角”,因为这会模糊掉女性作为真实存在的“人”的魅力,无论是向好或向坏的魅力。
必须澄清的一点是,嫉妒不是女性的专属,而是人类的天性,区别在于有的人能够用理性战胜这种情绪。为了避免被扣上“雌竞”的帽子,就将这种情绪生硬地完全剥离,是对女性关系的一种偷懒式的改造。
从这个角度看,剧中比较合理且有逻辑的是“宋舞”和“李薇”的关系,以及“赵芳茹”和“郝葭”的关系,这两对关系都经历了比较微妙的转变。而“元英”的出现看起来就比较虚假,她像是为了解决戏剧矛盾而被打造出来的“完美假人”,至于“24节气姑娘”,只能说的确是童话故事了。不过,好在现在的国产剧不会随便给女性贴“绿茶”标签了,也算是一种进步。
02完美女主角从未缺席过女性群像剧。《欢乐颂》里的安迪,进可搅动股市风云,退可处理邻里关系,还有小包总和谭总两个事业有成的成功男人围着她打转。曲筱绡也是个活菩萨,虽然性格看起来有点不讨喜,但这一点点的小瑕疵,背后是“富二代就是有资本任性”的扭曲价值观,间或夹杂着富人对穷人居高临下的关照,并美其名曰“跨越阶层的友谊”。
对女性更直白和更真实的描绘,是去年《爱很美味》和《我在他乡挺好的》两部女性群像剧能够在一众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单就人设来看,虽然也不乏套路,但在细节处都经得起雕琢。至少王菊和任素汐饰演的角色,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女强人。
不过,国产剧里的“恶女”越来越少,责任不全在创作者。在看小说都要求“双洁”的舆论环境和某些不可抗力的双重作用下,给予创作者赋予主角多面性格的表达空间其实是在萎缩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们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打造一个漂亮的花瓶,用这些不存在的完美女性为荧幕前的观众造梦(或者施加压力)。
最敢写“恶女”的,可能是台剧。继《俗女养成记》和《华灯初上》之后,今年的台剧在女性群像剧领域依旧稳定输出。
《她和她的她》以平行时空和悬疑故事做包装,呈现了女主角在经历了职场性骚扰后,生活所遭遇的一系列巨大变故,在碰触到女性的真实困境时,拒绝使用喜剧手法一带而过,或是用团圆故事来粉饰太平,也不制造“完美受害者”。
在某种情况下,这算得上是文艺作品对现状的一种反抗。
但台剧也不是从不失手,今年播出的《台北女子图鉴》就差得一塌糊涂。桂纶镁回归小荧幕之作,调子起得很高,但却几乎触到了台剧的下限。
“都市女子图鉴”系列,除了原版《东京女子图鉴》之外,这版和北京、上海两版翻拍得都不太好。究其原因,还是耻于向公众剖白女性的欲望——被“拜金女”的标签伤害了太久的中国女性,已经不敢坦然说自己有多爱钱了,哪怕这根本就是人之常情。
国产剧对女性有“物欲”这件事的表达,还停留在多年前《非诚勿扰》里“坐在宝马车上哭”的女嘉宾。《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想要融入大都市,表现是在上海花大半个月的薪水租一个自己财力根本无法匹配的公寓,以及被有钱的“海王”大哥哄骗得团团转;《欢乐颂》里渴望摆脱原生家庭的樊胜美,白天用一身假名牌全副武装,深夜羞耻地独自在房间落泪。
和物欲一样,情欲同样是不能被摆上台面的欲望。“不要只交一个男朋友,要交两个”的真实心愿只能出现在韩剧《酒鬼都市女人们》里,在国产剧里若是有这样的女性,是要被网友拉出来审判一番的。
《酒鬼都市女人们》
另外,关于女性话题的讨论,仍然有不少细节处于暧昧地带,很难通过通俗的文艺作品表达到无争议的程度,当这些片段被传输到混杂了多方立场的社交媒体时,问题就显得更加混乱。
比如时下流行的“姐狗恋”,看似已经成为女性群像剧的CP密码,但如何呈现才是符合当下独立女性思潮的,还没有答案。因为除了颜值和CP感加成外,在“姐狗恋”的热潮背后,涌动着很复杂的社会情绪。
“姐狗恋”到底是男性年龄与女性地位的等价交换,还是忽视年龄差距的灵魂碰撞?当女性的身份地位高于男性时,这种阅历上的差异带来的魅力,是否和“年上恋”一样,算是一种“不高尚的爱情”?当女性成为实打实的独立女性,她们更需要的,是在颜值上“拿得出手”又温柔体贴的年下小奶狗,还是在身份地位上都门当户对的成熟伴侣?
因为很多问题创作者们自己都无法回答,所以会诞生很多有争议的片段,甚至前后矛盾的人设。《芳心荡漾》里秦岚饰演的高管“张帆”,和王子异饰演的弟弟“林森”莫名其妙差点一夜情后,洒脱地说自己并不在乎,打了一张讨喜的“大女人”牌;在处理女下属与男上司骚扰事件时,发现上司的儿子就是“林森”,突然又变成为了男人差点搞丢工作的傻白甜。
《芳心荡漾》
在女性群像剧里,比套路化更严重的,是伪独立。看似想踩在时代脉搏上宣扬一下女性主义,但却因为不够了解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最终成为隔靴搔痒的伪命题。
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逆的。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至少未来几年内,女性群像剧(至少是女性题材)的内容红利仍然会持续存在。女性观众需要在影像作品中找到自我的投射,无论这种投射是梦境或是现实。依据这一需求和过往的成功经验,批量生产一些60分的作品并不是难事。
不过,既然占尽了天时地利,这种无新意的模板嵌套着实是令人遗憾。新的一年,希望国产女性群像剧能对女性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消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