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骑行爱好者,对于各种运动装备、智能周边的研究成为了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动辄1小时以上的单次骑行时间,让如何打发寂寞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跑步、骑行还是徒步旅行,说好听点叫做“运动”,但其本质上就是对单一动作的不断重复。
(资料图)
想要摆脱枯燥,听歌无疑是最简单的方式,最早的时候,大家运动都喜欢带入耳式的颈挂、有线耳机,因为它的佩戴稳固性和音质都有保证,此时如果运动范围局限于操场、公园等相对封闭的环境,那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对于场地选择多在公共道路的运动项目来说,入耳式耳机对声音的隔绝能力反而对安全性起到了负面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骨传导耳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从入耳式切换至骨传导,很多用户的第一感受是:外界声音确实不受干扰了,但音质同时也降低了。所以最近两年,基于成熟的TWS耳机架构,音频厂商们都在努力推出开放式产品,争夺运动赛道的话语权,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便是其中之一。
将开放式结构与声音传导相结合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的“黑科技”集中在发声单元的设计与耳套的结构上,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平头塞产品,尤其是耳套的梯型结构,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但当拿起耳套时,就会发现产品设计上的两点不同,首先耳套采用了镂空的结构,虽然也有尺寸大小的差别,但在结构上取消了声音的滤网和内部回声的硬质腔体,转而用大面积的镂空进行替代,其次耳套的作用也发生了改变,与入耳式产品或者平头塞相比,它的主要作用并非为佩戴服务,而是为声音的导向性服务。
而产品的发声孔,则直接放置在主腔体侧面,也就是耳套的中心位置,从发声的结构来分析,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更像是戴在耳朵上的“小音箱”,声音并不是直接传导进耳中,而是通过了空气传导后再进入耳中。
如此复杂的结构设计,其实也是为了解决开头提出的音质与外界声音感知的矛盾问题。戴上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后,不会产生声音被隔断的感觉,得益于镂空结构,无论是与别人沟通的对话还是对声音方位的捕捉都不会受到影响,对于一款定位运动场景的产品来说,这点也是最关键的。
而在音质方面,可以入手的优化方向有发声单元、声音传导结构、编解码等几个方面。发声单元上,万魔采用的是声学引擎内外双磁路的设计与类钻石振膜的组合,同时由于发声单元位置处于腔体中,因此直径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内部动圈单元直径达到了13.6mm。
比发声单元更重要的是声音传导结构的设计,定向传声环的加入,让声音有了更好的凝聚感,尤其是之前骨传导耳机在低频表现上的缺失,通过新的结构得到了拟补。
反映到听感上,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的声音密度在运动耳机中算是不错的水平,而且也规避了之前很多入耳式产品声场拥挤的问题,声音听起来更加宽松,加上低频部分的能量感得到补足,声音表现更为均衡,对于那些想要在运动中获得不错音质体验的用户来说,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长续航、防泼溅与加固佩戴设计外观上,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延续了品牌一贯的设计,如果之前接触过万魔的高端产品,一定对包装盒上的铭牌设计不会陌生。包装盒内页设计也挺用心,上层还特意加入了简易的使用说明,从收纳角度来说,由于耳机主体部分加入了耳挂结构,因此产品的充电盒照比主流的TWS耳机要大上一圈。
不过也不用担心,像骑行服的小口袋或者手提袋、书包的侧面口袋依然可以轻松装入。充电盒+耳机的总重量为82.5g,也比其他入耳式TWS产品稍重一点,充电盒此次也加入了对Qi无线充电的支持,对于运动耳机这种使用频率较高且场景相对固定的产品来说更加友好。
对于跑步等运动来说,耳机佩戴的稳固性算是最首要的考量因素,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采用了外置的耳挂结构来抵消佩戴时的晃动,与一些运动耳机使用的耳鳍相比,挂在耳朵上更容易均衡重量,同时也不会对耳廓造成额外的压力,实际佩戴体验中,10g的主机重量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是戴眼镜的用户,可能会需要调整一下两者位置,减少摩擦。
续航方面,耳机主机的腔体体积较大,因此内置的电池容量更有保证,单次充电完成后使用时长可以达到11小时,结合充电盒使用的话整体的续航时间在38小时左右,基本可以满足2~3周的使用需求。
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采用的最新的蓝牙5.3技术,在声音的延迟表现和抗干扰能力的表现上基本不用担心,笔者使用的这段时间中也没有出现断连之类的bug,另外耳机主体还提供了IPX7等级的防水,日常汗水或者遭遇下雨天气都可以应对,不过一定要注意耳机充电盒并不支持防水。
总结定价来到999元的万魔运动蓝牙耳机S50,它的竞品基本都是骨传导耳机的中高端产品,从整体使用来看,佩戴和续航表现,两种类别的产品基本都能满足当下运动爱好者的需求。这款产品的主要优势集中在音质的表现方面,着重提升了此前骨传导耳机被诟病的频段缺失、声音传导音频损失等方面,如果对现阶段的运动耳机音质不够满意,可以尝试一下。(本文首发App 作者、摄影/邓剑云 编辑/钟毅)
关键词: